一
一場暮春時節(jié)的雨早不下晚不下,卻偏偏在我們將離開鳳凰的時候淅淅瀝瀝地下了起來,使得本來就浮在心里的一絲悵惘更加地揮之不去。
雨是在清晨的時候下的,滴答滴答的雨聲早已把我喚醒,我沒有隨即起來看雨中的小城,卻努力地在迷迷糊糊里一點一點拼接昨夜的殘夢,尋找鳳凰留給我的和我在鳳凰感受到的一些別樣的東西??墒?,我的夢里沒有出現(xiàn)沈從文先生清瘦的身影,也沒有浮現(xiàn)湘西如畫的風景,以及翠翠姑娘俊朗的笑靨,卻依稀閃爍著昨夜沱江里滿江的河燈和輕波里散碎的月影。
是的,也許我真的還沒有走近湘西,也許我從一開始就錯帶了那點傷感的情緒,也許沈從文的筆端流淌出來的從來就只有愛,我不甘心就這么匆匆地來去沒有感覺。那么,我是該帶著預定的情懷去尋找那遠去的愛,還是該帶著愛去走進沈先生博大的情懷呢。
初到鳳凰的時候,作協(xié)的黃世英主席就給我布置了寫篇散文的作業(yè),他說這里一定有能夠打動你的地方。坦率地說,我的確有些感慨,有些領悟,有些追思,甚至還有些嘆息,然而當所有這些紛亂地交織在一起時,我好幾次拿起了筆又無奈地擱下。該從何處落筆呢。我知道沒有湘西這片神奇的土地就孕育不出沈從文這位一代文豪;而沒有沈從文,湘西怕也只能長久地悄無聲息地美麗著。還有,翠翠在哪里,我能尋訪到嗎,我能把筆尖輕輕地落在翠翠的渡口去探究遠方的人到底有沒有回來嗎?世上有的民族和地方會因為一個人的存在而聲名遠播,可眼前這個地方卻很少見,它因為一個并不曲折的沒有結果的愛情故事、一位故事中的純樸的女孩而讓無數(shù)人踏歌尋翠,噓吁不已。
面對這一切,我分不清誰輕誰重,不知道他們之間的因果關系,沈先生、翠翠、鳳凰、湘西,他們是那么渾然天成,我需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
二
夜幕里的沱江是安靜的,卻也在不息地流淌著。倒影在水中的半輪明月,正被水面的波紋分成許多小塊,閃爍著,蕩漾著,緩緩地移動著?!颁黉匐S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痹诹硪粋€叫酉水的河里,月亮該也一樣像一群金色的精靈吧,那水邊叫茶峒的街市不知會不會還和昔日一樣寧靜。
茶峒就是沈從文筆下的“邊城”,我試著向鳳凰的人打聽,他們告訴我,茶峒離這里不近,是個鎮(zhèn),比鳳凰小許多,也破舊許多。我沒有接著問下去,沒有問他們知不知道翠翠,我相信他們會肯定地回答我,但我想問的是一個真實的人,就像打聽老家的一個故人一樣。聽說在茶峒的一個小島上有一座翠翠的雕像,是一幅沉思的模樣,后面還有那只大黃狗。我無法想像雕像的動作和表情,其實也不愿去設想。忽然似乎明白了,翠翠應該是沒有固定形象的,她就應該像倒影在水中的月亮一樣,以不同的姿態(tài)、不同的美麗留在不同人的想像里,時間越久遠,就越朦朧。
我可以承受沈先生的離去,我可以在鳳凰的老街上,或在我的書桌前深切地緬懷他。但是,我不愿接受翠翠的不存在,我相信她曾經就生活在這一帶,我知道因為她的存在,這里后來就有了許多叫翠翠的女子,鳳凰就出現(xiàn)了許多叫翠翠的店鋪客棧。在街邊上,我隨手翻開一本書,書中有兩句詩一下撞進了我的眼簾?!岸煽谝粭l烏蓬船,仿佛夢境淚濕衫?!辈栳迹阏娴木驮谶@沱江的上游?翠翠,你真的只能留在人們的夢境里嗎?
茶峒的交通不便我是后來知道的,茶峒、鳳凰乃至湘西自古以來就十分閉塞。在凌宇先生著的《沈從文傳》中對二十世紀初的湘西有一段較詳細的描述:“一連幾個小時在不見人煙的深山里走,你便有機會領會什么叫天籟地籟,寂寞會阻塞你的嗓子,讓你心里發(fā)慌。路旁忽然一座燒毀的屋,一具開始腐爛的尸體,一叢紅得凄慘的山莓。天黑前遇到一家客店,你得趕緊住下,再下去又是十幾里沒有人家。第二天再上路時,雨后松濕的泥路上,留有老虎路過時的巨大腳印。如果運氣不好,即使是大白天,也會碰到強人攔路搶劫。”這就是在歷史上被稱為“苗蠻匪區(qū)”的湘西,鳳凰的行政設置是在康熙年間,正式稱鳳凰縣則是在民國二年。鳳凰是沈從文的出生地,在《湘西》一書的題記中,沈從文寫道:“當我拿起筆寫到這個地方種種時,心情實在很激動,很痛苦。覺得故鄉(xiāng)山川風物如此美好,一般人民如此勤儉耐勞,并富于熱忱與藝術愛美心,地下所蘊集如此豐富,實寄無限希望于未來。因此這本書的最好讀者,也許應當是生于斯,長于斯,將來與這個地方榮枯永遠不可分的同鄉(xiāng)?!边@樣看來,沈從文對湘西的愛是不止于尋常風物的。
我終于沒能去茶峒,我和許多游人一樣,就把鳳凰當成了沈先生筆下的茶峒了,好在據(jù)說除了規(guī)模不同,風土民情是基本差不多的,更何況鳳凰還有沈先生的故居和墓地。這是不能不去瞻仰的。
三
鳳凰的一切似乎都與沈從文有關,也正因為如此,它才顯出了它獨特的風情。在這里,人們觸摸不到太久遠的歷史,卻可以感受到小城的變遷。城墻是老的但并不古老,吊腳樓是不斷翻修了的,“溪橋夜月”也早已被“虹橋煙雨”替代了。沱江水不息地流淌,它早已洗去了邊城的匪氣,帶走了舊日的人喊馬嘶。劃船的不再是江西的商人,盡管他們會稱自己是江西商人的后裔。
逝者如斯,世上沒有一樣東西能經受時光的考驗,沒有什么能抗住流水的沖刷。人們可以無休止地修復一些歷史遺跡,但是卻無法恢復其內在的精神。有時我想,我們?yōu)槭裁匆g盡腦汁地去重現(xiàn)呢,讓我們一起和它們隨著歲月往前走,順著流水往前淌,豈不更好。我們?yōu)槭裁床辉高€歷史發(fā)展的本質和進步的足跡呢。“日月交替,因之產生歷史?!泵鎸Υ蟀雮€世紀前沈從文說的這句話,我們真的應該汗顏。
吊腳樓上伸出來的笑臉還是一樣的親切,但卻不是呼喚水手客商的。窗臺上的燈籠還是高高地掛著,卻都亮得耀眼,那種迷離,那種曖昧已無從找尋,誰還能讀懂那倒影在水中的燈語呢。
然而有些東西是仍然能實實在在感受到的,并且可能永遠不會變,那就是沈先生筆下的湘西純樸的民風。沈先生在寫《邊城》的時候,其實是在懷舊。那么,今天我們來鳳凰,則是更深的懷舊了。懷舊并不頹廢,我們是在和先生一起呼喚那些曾經駐留在我們心里的,彌漫在我們周圍的美好純潔的東西。
在鳳凰虹橋橋頭的街市上,有一些年老的婦女在賣著銀飾。她們并不太說話,她們更多的是默默擺弄自己的貨物,她們愛這些東西,她們是想客人們也像她們自己一樣愛上這些東西。有一會兒我想,離開了這燈影迷離的街市,她們要走一段漆黑的山路,然后來到一個渡口,就可以看到對岸自家的燈光了。據(jù)說在鳳凰買這些小物件可以隨性地還價,也可以完全不用講價。殺價并不會招來怨恨,不講價也不會挨宰吃虧。這就是湘西人,以及他們的淡定。他們并不悠閑地過著自己的日子,仔細把玩自己的東西,他們不會對外鄉(xiāng)人顯出特別的殷勤,也不會流露出冷漠。他們的言語不多似乎是告訴你,你就是一個尋常的過客。
在沈從文的《邊城》里,老艄公在集上買肉頗為有趣,他怕別人不要錢,拿起肉就走,扔下錢就跑,不需稱量。的確,秤可以稱出物品的斤兩,卻如何能稱出和諧的鄉(xiāng)情呢。在沈從文的作品里,門口掛著燈籠的女子,會為她鐘情的漢子日夜守候。在女人悠長的夢里,她看到船來了,燈影一散,正是自己的男人,女人便瘋了似地沖過去?!叭珎€身心為那點愛憎浸透,見寒作暖,忘了一切?!鄙蛳壬鷽]告訴我們這些女子是怎么想的,但我們分明能感到一種愛的存在。這愛也是無法稱量的。他們在第一次就稱量過了,覺得值,他們就認了,這個女人就覺得她值得用一生等那個男人。這一生一世的愛什么秤能稱出它的分量呢?
那晚,或許天上也有半輪月亮,年輕的沈從文在下船時,聽到一個人唱《十想曲》,曲調卑陋聲音卻清園悅耳,他知道那是由誰口中唱出且為誰唱的,他在河邊寒風中癡了很久。
四
在沈從文筆下多次描寫了湘西的月色?!霸律珮O其柔和,溪面浮著一層薄薄的霧。這時節(jié)對溪若有人唱歌,隔溪應和,實在太美麗了?!鄙驈奈漠斎恢?,這世界每天都在變,湘西也會跟著變,但他同時知道,不變的或許只有這永恒的故鄉(xiāng)的明月。即使他看到今夜江中的碎月,他也一定會認為,這樣的月亮正可以灑滿一條江。這是我的臆想,根據(jù)就是沈從文對湘西的生死眷戀。沈從文在離開湘西后直到去世中間沒能再回故鄉(xiāng),正是這種眷戀,使得故鄉(xiāng)在他的心目中越來越完美,因此,他選擇了魂歸故里。
是的,我們該帶著敬仰的心情來緬懷沈從文先生了。
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沈從文是個典型而獨特的存在,從他青年時離開湘西直到去世這段時間來看,他是寂寞和孤獨的。他在湘西生活了二十二年,卻一生都把自己稱為“鄉(xiāng)下人”,這個稱呼一方面說明了他對故鄉(xiāng)的摯愛和深情,另一方面又明顯地流露出他對人生的無奈和對社會的深深的失望。他在鄉(xiāng)下生活時間并不長,卻一生都在謳歌這塊神奇的土地。他似乎一直想說服人們,在那個被稱為“蠻夷之地”的地方才能找到人世間至真至純的東西?;蛟S正是因為他對這個世界的懷疑和不信任,他的作品很長時間被所謂主流文化輕視。被認為是背離現(xiàn)實主義的唯美主義。對此,沈從文并沒有過多爭辯,他說:“我倒不明白真和不真在文學上的區(qū)別,也不能分辨它在情感上的區(qū)別。文學藝術只有美和不美,精衛(wèi)填海,杜鵑啼血,情真事不正,并不妨事?!?/p>
初讀《邊城》時我還不太大,當時的印象只有渡口、黃狗、翠翠、艄公、和對岸唱歌的儺送?;蛘哒f留在我記憶里的就是一幅畫。后來我開始系統(tǒng)接觸中國現(xiàn)代文學,我知道了朱光潛先生說過《邊城》“是在世界范圍內已受到熱烈歡迎的一部作品”;還非常認同美國學者金介普的一段話,他認為《邊城》是世界上文學學者永遠要看,而且要給自己的子女看的作品。我開始一篇篇地重讀沈從文的作品。
在《沈從文自傳》中,我看到了一個矛盾著的沈從文。他懷念故鄉(xiāng)的美好情景,同時又記得兵荒馬亂時的許多殺戮和死亡。他真的當過一名士兵,而這名士兵正是在征途上完成了每個學者都要完成的苦讀。如果說沈從文在寫《長河》時還帶著為故鄉(xiāng)正名的功利色彩的話,那么《邊城》則無疑是他對湘西的摯愛,和對人性美的呼喚了。
這樣。就可以理解沈從文何以能從一個士兵轉變?yōu)橐粋€關照生命,追崇人性美的作家了。他感受過最美的人性,也看到過最慘的殺戮。他有他“自己的尺寸和分量,來證實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鄙驈奈氖冀K沒能融入舊時代的城市文化,也沒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民主主義者。他呼喚建立新的文化人格卻一無所獲。他最后選擇了停止寫作。這無疑是中國文學的一大遺憾。而這些或許正是沈從文去世后備受中國乃至世界尊崇的原因之一。
在鳳凰時,我懷著虔誠的心情去了沈從文的墓地。聽濤山下,樹木繁茂;沱江岸邊,芳草凄凄。沈先生的墓地就坐落在這尋常而幽靜的地方。墓地是一小塊狹長的平地,沒有墳冢,卻在埋骨灰的小丘對面豎著一塊五彩巨石。在這塊石頭上鐫刻著沈從文的一句話,“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巨石的背面是姨妹張充和撰寫的一幅聯(lián),“不折不從,亦慈亦讓;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甭?lián)尾四字正是“從文讓人”。在墓地下方還有一塊石碑,石上刻著同是湘西人的大畫家黃永玉的一句話,“一個戰(zhàn)士要不戰(zhàn)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xiāng)?!蹦沟厣蠜]有香火,卻有無數(shù)的黃花點亮叢林。我想,如果說“從文讓人”概括了沈從文的品德風骨的話,那么,黃永玉的話則顯出了幾許悲壯,他告訴了我們一個戰(zhàn)士的倔強,一個文人的博愛,和一個游子的赤誠。是的,一個戰(zhàn)士要不戰(zhàn)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xiāng)。
五
話又回到開始,難怪我在看《邊城》時總有一絲莫明的傷感,原來這里面有沈從文那么深沉的情感,那么厚重的嘆息,那么執(zhí)著的呼喚。這種情緒不知打動了多少人。翠翠是那么美好,她的身上集中了人世間最珍貴的美,然而翠翠又是悲劇的,她的相依為命的爺爺老去了,愛她的人為她“淹壞了”,而她愛的人卻已遠走他鄉(xiāng)?!斑@個人也許永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p>
我無法回避內心的傷感,我知道很多人就因為這句話而來到鳳凰,我懂得愛是一種至真的美。而一種沒有結果的愛呢,或者說一種似有似無的從未表達過的愛呢,它也美嗎?回答是肯定的,那點缺憾恰恰是人性升華的空間。我懂了,這正是沈先生在呼喚我們內心的最真最美的人性,我又怎能不為之感動。我終于為我初來鳳凰時的那點情緒找到了合理的解釋。
鳳凰漸漸模糊在雨霧里,聽濤山也變得亦真亦幻。我忽而又想起了昨夜的一江河燈。河燈只碗口大,中間點著個小小的蠟燭,放燈的人在上游把河燈放下,河燈就隨著沱江的輕波緩緩流去。據(jù)說每一個河燈都寄托著人的一個心愿或一個祝福,它會一直飄到你看不見的地方,然后出現(xiàn)在你要祝福的人的夢里。有一會兒,我恍惚得分不清,哪些是河燈,哪些是星星,哪些是沱江里的碎月。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