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憶美味是灌腸
來源:作者:石麗娜時間:2014-10-16熱度:0次
最憶美味是灌腸
下午正在電腦前忙碌,母親打來電話,囑咐我下班時記得帶些灌腸,說是奶奶又想這口了。奶奶今年已是八十七歲高齡,別的東西早已不再圖希,只是愛極了吃灌腸,幾天吃不到就想念得緊。所以一下班,我就趕忙去攤位上買了幾斤帶回了家。
灌腸是我們南樂縣的名吃。以豬腸、豬血、面粉為主料,輔以蔥、姜、香油、花椒粉等佐料精心制作而成。其含有大量脂肪、蛋白質(zhì)、小麥淀粉、糖類、碳水化合物以及微量鐵、鈣、鉀、鈉等元素,具有補血、健脾、壯筋骨、助氧化之生化功能。再者,灌腸味美價廉,可單吃可配肴亦可當(dāng)禮品送人,所以深得廣大群眾喜愛。
關(guān)于南樂灌腸還有一個有趣的典故。相傳,北宋名相寇準(zhǔn)在“澶淵之盟”和約簽定后,專程來到南樂祭拜倉頡陵廟。得聞宰相駕臨,南樂地方官員忙設(shè)宴款待,并特意讓廚子做了一道地方民間小吃“灌腸”呈上,沒想到寇準(zhǔn)大人吃后是贊不絕口,曰灌腸看著丑、吃著香。從此,灌腸迅速成為南樂一帶地方名吃,歷時七百余載經(jīng)久不衰。
灌腸的制作過程相對而言較為復(fù)雜,沒有十足的耐心和謹慎是不敢輕易下手的。首先是清洗腸衣。將豬肥腸放在盆內(nèi),加入鹽面并少許醋反復(fù)揉搓約十分鐘,再用涼水沖洗干凈,瀝干,切成一尺余長的節(jié)留作待用。然后是制作血漿。將定量新鮮豬血中倒入濃度約30%的鹽水里充分攪拌,以免使其凝固。之后,再倒入一定比例的稀面汁混合攪拌均勻,切勿出現(xiàn)“小疙瘩”。緊接著是灌漿入腸。將腸衣一頭用線扎緊,將成糊狀的混合血漿緩緩灌入腸內(nèi),扎緊入口,輕輕放置入竹筐內(nèi)。最后上鍋煮熟。將灌制成灌腸一一放入水鍋內(nèi)一木制架上,小火輕煮,不時轉(zhuǎn)動木架使灌腸變換位置,并不間斷用要用針在腸衣上扎眼放氣,以免腸衣脹破。一般一個多小時就煮熟了。
煮熟后的灌腸里紅外白,看之胖胖乎乎,摸之軟軟滑滑。彼時,那些垂涎欲滴者早已顧不得灌腸是剛出鍋,伸手撈起一截子就急急往嘴里送去,一解“相思”之苦。如果你是個對吃較為講究之人,也可以將之晾涼后旋成有厚有薄的圓片狀,放入鐵鐺或是平底鍋中文火慢煎,待煎到薄之焦脆,厚之嫩軟時,才算是可以出鍋了。將煎熟的灌腸裝盤,澆上幾勺先前搗好的蒜汁兒,再淋上幾滴小磨香油,油汪汪的,香噴噴的,是極為誘人。抽根牙簽扎上一塊送進嘴里細細咀嚼,腸衣筋道,外焦里嫩,香味綿長,久久不絕,那個爽,那個過癮喲,說是舌尖上的美味,誠不欺人也。
另外,我們這里吃灌腸講究拿牙簽扎著吃。當(dāng)然,這種吃法也是檢驗賣家煎灌腸手藝高低的一種方法。炸老了,牙簽扎不動;反之,炸嫩了、散了,牙簽就扎不起來了。
雖然,現(xiàn)在北京香腸、廣東粉腸、四川熏腸等等也都是各成一家,風(fēng)味極其獨特,但在我心中家鄉(xiāng)的煎灌腸永遠是我心底難舍的那份最愛。閑了、饞了、累了、餓了坐下來吃上一盤,什么憂愁煩惱頓時煙消云散。
你,心動了嗎?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