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木蘭祠
來源:作者:章校中時間:2014-09-09熱度:0次
河南東部,虞城縣,周莊村。這是花木蘭的故里。今天我來到這里,一股崇敬之情,如海浪在我的心里澎湃不息。我佇立致敬,對這孕育了一位巾幗英雄的土地,我充滿了無比的敬仰。
秋高氣爽,一棒棒玉米,被村人鋪曬一地,那豐收的幸福,流淌于木蘭祠景區(qū)周圍,一片金黃燦爛。一尊巨型白玉花木蘭雕像,戎馬倥傯、英姿颯爽,反差在金色的喜悅里,熠熠生輝。木蘭祠院,氣勢磅礴,巍峨高聳,大門右側(cè),立有一塊刻有“中國木蘭之鄉(xiāng)”字樣的石墻,醒目亦然。
走進(jìn)木蘭祠,便覺規(guī)模壯觀,自南而北,依次大門、大殿、獻(xiàn)殿、后樓和各院落。院內(nèi),一路塑有花木蘭的高大戰(zhàn)馬,花木蘭的戎裝出征像,花木蘭的少女像、全家合歡像等。祠殿內(nèi)外,有歷代官吏、名人贊美花木蘭的撰文、題詩、書畫等碑刻。據(jù)介紹,木蘭祠占地萬余平米,始建于唐代,金代時在大殿里塑木蘭像。
兩大青色石碑,分別聳立于孝烈將軍祠大殿前。東為元代碑,高3.6米,寬1米,碑頭刻有浮雕二龍戲珠,碑中正文,詳記木蘭的身世及事跡。西為清代碑,名曰“孝烈將軍祠辨誤正名記”,是為進(jìn)一步澄清木蘭的身世而立。
讀碑,我便穿透時光的隧道,就見黃河滾滾,濤聲咆哮,對岸,烈馬奔騰,旌旗招展;長矛,大刀,撞擊天幕,一片呼喊聲,一片廝殺聲,頭顱滾落,血濺大河;一位矯健的將軍,帶著一隊勇士,高舉大刀,策馬奮殺于敵人的士兵中,刀影橫飛正義,狼煙四起誓言......終于,敵人殘敗,尸陳荒野;勇士們,俯身黃河,讓清涼的河水洗去疲憊,洗去血跡;將軍,英武地站立在凜冽的風(fēng)中,瞭望家鄉(xiāng),熱淚盈眶。
讀碑,我便幻見那將軍,在營帳里,缷去大刀,缷去盔甲,缷去心上的擔(dān)當(dāng);沐浴一窗月光,一甩頭,長發(fā)如瀑;一解衣,酥胸如桃;與月光私語:我本是女兒身呢;那晶瑩的雙眸,那柔軟的小唇,讓嫦娥也羞慚;讓戰(zhàn)爭遠(yuǎn)去吧,讓鮮花開滿山坡,讓家鄉(xiāng)翠鳥的鳴聲,撫慰女兒疲憊的心靈。于是,我看見,將軍回家了,脫下戰(zhàn)袍,換上一身女兒裝,當(dāng)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
由此我想起“忠孝不能兩全”的古語,但花木蘭卻以自己替父從軍的壯舉,詮釋了一個既忠于國家又孝敬父母、忠孝節(jié)義的感人故事。木蘭本姓魏,隋末兵戶魏應(yīng)漢之女,自幼隨父練得一身好武藝,常常助人為樂,深受鄉(xiāng)人愛戴。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朝廷保邊,便大量征兵,以強(qiáng)北疆駐防。一日,衙門送來征書,木蘭父,冊上有名。但父年高體衰,怎上戰(zhàn)場?木蘭無兄無弟,為盡忠盡孝,她慨然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從此開始了艱苦的十二載軍旅生涯,直至建功而歸。
但是,我困惑不解,木蘭祠為何稱花木蘭為“孝烈將軍”呢?導(dǎo)游姑娘神情莊重地解說道:木蘭返家后,脫去戰(zhàn)袍,換上閨裝,跟去的士兵大為驚訝,認(rèn)為這是自古未聞的奇事,便回報天子。天子聞訊,立召木蘭回朝,欲納木蘭為妃。木蘭寧死不從,以死上拒,撞死在金殿之上,遂留下千古遺恨。到唐初年,木蘭被追封為“孝烈將軍”,并修祠紀(jì)念。
聽導(dǎo)游講解,我又想,花木蘭的故事,自古傳到今,歷經(jīng)千年而不衰,是因,這個故事既是一支巾幗英雄的贊歌,又還是一首悲壯不已的史詩!由此,千秋木蘭精神,正激勵著千千萬萬、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在忠于國家,孝道家庭的實踐中,都創(chuàng)造出可歌可泣的事跡。
一陣風(fēng)來,幾片楓葉懸掛在青青的石碑之上,紅殷殷的,令人愛意無盡,當(dāng)會紅艷每一個游客的心上日記了,我想。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