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愛去哪兒了
來源:作者:詹海燕時間:2014-08-31熱度:0次
時下流行追問一句“哪兒去了?”比如“時間去哪兒了?”、“爸爸去哪兒了?”這是好現(xiàn)象,這樣的追問體現(xiàn)著一種反思,這種反思是對現(xiàn)代文明的呼喚,是對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當報刊媒體報道說“寧在寶馬車里哭,不在自行車上笑”的戀愛觀時,不禁想跟著問一句“簡愛去哪兒了?”
之所以要提到簡愛,是因為讀初中的兒子應老師要求,多讀課外書,便給兒子買來《簡愛》,兒子沒讀,我倒拿起來放不下了。夏洛蒂寫《簡愛》的年代發(fā)生在1847年,雖然距我們這個時代過去了近150年,但《簡愛》依然在世界各國盛行,始終愛到讀者的熱烈喜愛,成為世界文學寶庫的不朽之作。
《簡愛》里的簡愛,不安現(xiàn)狀、不甘受辱、自尊自愛、自立自強、敢于抗爭、敢于追求。150年前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等級森嚴,男權至上、金錢至上,失去雙親無財無貌的簡愛從小在孤獨中成長,既倔強抗爭又表現(xiàn)出克制忍讓,在洛伍德學校,她喊出了“我向往自由,渴望自由”,因為獨立她來到桑菲爾德莊園做家庭教師,無意中闖進了上層社會,和莊園主羅切斯特從相遇、相識到相愛,心路曲折跌宕,在羅切斯特失去了財富、失去了健康后,相愛的兩人最終走到一起。
如果《簡愛》僅僅表現(xiàn)一個愛情故事,那顯然流于灰姑娘與白馬王子的俗套了。在今天看來,夏洛蒂的偉大之處就是寫出了簡愛的心路歷程,對自由幸福生活充滿著渴望、憧憬和追求,但她的愛情觀是建立在自尊自重平等的基礎上。“越是孤單,越是無親無友,越是無依無靠,就越要尊重自己,尊重上帝頒發(fā),世人認可的法律,法律和原則并不是用在沒有誘惑的時候,而是在現(xiàn)在這樣肉體和靈魂都起而反對它們嚴格的時候用的。”對羅切斯特她義正詞嚴地說:“你以為因為我窮、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沒有靈魂,沒有心嗎?——你想錯了!——我跟你一樣有靈魂,——也完全一樣有一顆心!……我的心靈在跟你的心靈說話,就好像我們都已離開人世,兩人平等一同站在上帝跟前——因為我們本來就是平等的!”平等的愛情觀,真摯的愛情不附加任何條件,這同今天因為房子、車子、票子產(chǎn)生的婚姻(我不能稱之為愛情)有著多么巨大的差別。150年前的簡愛,敢于蔑視世俗,追求平等自由,她不是以淚換取別人的同情,而是以堅強博得人們的贊賞,以強大的精神獨立的人格維護自我平等,這對今天那些迷離于花花綠綠的金錢犧牲自我的人們來說是多么鮮明的對比。
那些抱著“寧在寶馬車里哭、不在自行車上笑”的,再讀讀《簡愛》吧,找回靈魂深處的一些東西,真正弄清楚究竟是坐在寶馬車里哭好,還是在自行車上笑好呢。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