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節(jié)”風波
來源:作者:岳朝周時間:2014-08-16熱度:0次
一年一度的“鬼節(jié)”又到了。在家鄉(xiāng),鬼節(jié)又叫七月半,和清明節(jié)一樣濃重,無論你身在何處,都得趕回家里給已逝的先人寫“包”。所謂寫“包”,就是在一張白紙上按特定的模式寫上已逝的先人的名字,然后署上子孫當家人的大名,相當于寫信封,然后再封上厚厚的一沓冥錢,相當于現(xiàn)在的匯款單。據(jù)說,先人們一年的開支就是靠“鬼節(jié)”子孫們送的。否則,先人們就沒有“生活費”了。那將是大逆不道,是不肖子孫。
小張以前在鄉(xiāng)鎮(zhèn)工作,妻子帶著女兒在城里上班,由于老家離鎮(zhèn)上較遠,須走一個多小時的路,妻子和女兒是不愿回去的。每到鬼節(jié),小張都能回老家去給已逝的先人寫“包”。今年,小張調(diào)到城里工作,小張?zhí)崆胺^歷書,鬼節(jié)那天是星期五,等到下了班回去是不可能的,不去也是不行的,不說別的,就單是寫先人們的“包”,也要寫幾個小時。
小張清楚地記得,自己未讀書的時候,每到鬼節(jié),村里的同宗張大爺就忙得不亦樂乎,從初十“接亡”開始(七月初十把先人們的靈牌掛在神龕上,意味著把死亡的人接回來,稱接亡),村里先人們的“匯款單”都是張大爺寫的。那時是用毛筆書寫,張大爺端坐在坐前,父親畢恭畢敬地在一旁侍候筆墨。在父親心里,給先人們寫匯款單是一件莊嚴而神圣的大事。
小張身強力壯,父親說小張不是讀書的料,小張九歲時就能頂半個勞動力在生產(chǎn)隊領(lǐng)工分吃飯。而九歲那年的鬼節(jié),改變了父親對小張的看法,也改變了小張的命運。
象往年一樣,張大爺給小張家先人寫“包”,寫完后的“包”封上厚厚的一沓紙錢,供奉在神龕上,等到七月十三日傍晚才燒。七月十二那天,小張家一遠房親戚來串門,看到小張家供奉著一大堆“包”,順便拿起來看看,神情凝重地對小張父親說,:“你供奉的包落款咋不是你的名字??!”小張父親驚訝地說;“不可能啊,這些年都是請張大爺寫的,張大爺是全村最有文化的,不可能寫錯啊。”遠房親戚問張大爺叫啥名字,父親說叫張某某,親戚說落的名字就是張大爺?shù)?。這簡直就是晴天霹靂,自己花錢,功勞卻是別人的,由于是同宗,先人們大多相同,弄得張大爺成了大孝子,而自己成了不孝之人,這是莫大的恥辱。父親又不好張揚,只得請親戚把下邊的落款改過來。就這樣,父親決定讓小張讀書,不為別的,就為給先人們寫“包”。
就這樣,小張才得以讀書。
因此,每年鬼節(jié)無論多忙,小張都要回去,而且每一個“包”是寫給誰的都要念給父親聽。
今年該咋辦呢,“鬼節(jié)”那天回不回去那是次要的,關(guān)鍵是得寫先人們的“包”。父親常說,“家中有火,何必隔壁點燈”。不可能讓父親請別人代勞。思考再三,小張決定提前寫好在周末送回去。打電話給父親,父親也同意,兒子工作忙嘛,“忠孝不能兩全”,不來就不來,只要能把先人們的事安頓好就行。
小張到街上買來冥錢,下班后在家里四平八穩(wěn)地開始寫。讀三年級的女兒很好奇,圍著小張問這問那,小張也很高興,每寫一個就對女兒說,這是你高祖,那是你鼻祖……快要寫完了,女兒伸長脖子問:“爸爸,咋沒有我媽媽的爺爺奶奶啊,他們都死了,你不給他們寫‘匯款單’,他們沒錢用啊。”小張說:“你媽媽的爺爺奶奶有你舅舅給他們寫,只管父親這邊的先人。”女兒哭著跑到媽媽那兒說:“媽媽,你得給我生個弟弟,要不然以后誰給你們錢用???”妻一頭霧水,等弄明原因后,對小張大發(fā)雷霆,“你個自私鬼,我對你家這邊一視同仁,你卻分彼此,這日子怎么和你過啊,現(xiàn)在男女平等,我就這么個女兒,照你這樣,以后你死了誰給你寫啊,你不僅要寫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還有婆婆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不得已,小張又到街上買了紙錢另外寫了很多。
周末,小張扛著一大摞“包”回去,父親說:“今年咋寫這么多???”小張一個一個念給父親聽,當念到小張母親的先人時,小張分明看到母親臉上洋溢出滿意的微笑。高興地對小張說:“兒啊,我給你多炒幾個菜。”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