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旅游5——伊斯坦布爾
來源:作者:萬京民時間:2014-07-30熱度:0次
人們所向往的風景常常在離自己很遠的某個地方??催h處的風景,羨慕住在那里的人們或感嘆他們的幸福。遠方的風景似乎永遠是我追尋的目標,那里的山、那里的海、那里的城市,以及那里的一切…….
在土耳其的日子里我更加感覺到這一點。
伊斯坦布爾是土耳其最大城市和港口,也是土耳其的文化、經(jīng)濟和金融中心,亦是歐洲最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之一,還一直是土耳其經(jīng)濟生活的中心,因為它地處國際陸上和海上貿(mào)易路線的交界位置。伊斯坦布爾也是土耳其最大的工業(yè)中心。
它曾是古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的首都,是君士坦丁大帝所建,故又被稱為君士坦丁堡。它位于土耳其西北部,地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兩岸,分別為歐洲部分和亞洲部分,而歐洲部分又由天然港口金角灣分為南部的舊城和北部的新城,是世界上唯一地跨兩個大洲的大都市。
在漫長的歷史中,伊斯坦布爾曾經(jīng)是羅馬帝國(330–395)、拜占庭帝國(395–1204,1261–1453)、拉丁帝國(1204–1261)、奧斯曼帝國(1453–1922)與土耳其共和國建國初期的首都,至土耳其獨立戰(zhàn)爭期間的1923年遷都至安卡拉。伊斯坦布爾當選為2010年歐洲文化之都和2012年歐洲體育之都。該市的歷史城區(qū)在1985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chǎn)。
在我的土耳其旅行中,先是從該國的東、中部開始的,而后要在最西端的伊斯坦布爾結(jié)束,跨越了1000多公里,盡覽該國的重點風景名勝及精華景區(qū)。前日,我們從地中海的另一條水道也是著名的海峽達——達尼爾海峽的南岸乘坐巨形擺渡輪跨越抵達對岸。那是一個極其美麗的晴日,天高云淡、長空如洗。仰天望去渺渺萬里的碧空中只有幾朵棉絮般的祥云漂浮著,溫暖而略有些溫熱的陽光灑在身上,柔柔的海風觸摸著面部、手臂等身體的裸露部位,那種感覺舒適極了。海水碧藍、云移玉岸,我坐于船尾一邊沐浴著初秋的陽光,一邊觀賞著巨輪身后的浪花。大凡我乘船都是或坐于船頭欣賞其劈波斬浪的壯景,或立于船尾觀看其螺旋槳犁出的滾浪,以及這條巨大白浪不斷翻滾變化和它消失的過程。我是一個注重細節(jié)的人,并注意美的事物,常常用眼睛捕捉它們。我注意事物發(fā)展、變化的過程,欣賞其中的美從而享受由美帶來愉悅!
達達尼爾海峽是與博斯普魯斯海峽齊名的扼守黑海的著名海峽,它們一東、一西是黑海的鎖匙,并連接地中海,因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尤其是對烏克蘭和俄羅斯來講。我們乘坐的輪渡寬大,能夠停放幾十輛大中型汽車,還可運送幾百人。船大約行駛了50分鐘后抵達了對岸,穿過密密麻麻、大小不等、高矮不齊的各種現(xiàn)代化的輪船、快艇等,而后在對岸的港口靠岸,這是一座小城,精致而繁華。港口似乎永遠是繁忙的,又是色彩繽紛的,那些艷麗的色彩非常絢麗養(yǎng)眼,特別是在晴空的襯托下。
我們重又乘上汽車,向著最終目標——伊斯坦布爾挺進。
伊斯坦布爾是土耳其及西亞第一大都市,全市面積5220平方公里,人口大約1400萬。公元前658年始建于巴爾干半島東端、博斯普魯斯海峽南口西岸,稱拜占庭。公元324年,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從羅馬遷都于此,改名君士坦丁堡。1453年土耳其人作為奧斯曼帝國首都后,始稱伊斯坦布爾,但西方國家仍習(xí)稱君士坦丁堡?,F(xiàn)市區(qū)已包括海峽中、南段兩岸以及與之相連的馬爾馬拉海北岸地段,包括海峽東岸的于斯屈達爾,成為地跨歐、亞兩洲的大城市。
伊斯坦布爾之所以聞名于世,主要原因之一是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在亞洲大陸最西端的黑海與地中海之間,有一條至關(guān)重要的“黃金水道”,它把亞洲和歐洲大陸分割開來,其中間部分是馬爾馬拉海,南端叫達達尼爾海峽,北端叫博斯普魯斯海峽,總稱黑海海峽。此“黃金水道”是黑海通向外界的咽喉要地,伊斯坦布爾就坐落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南端。從這里出發(fā)向北從海上直達黑海沿岸各國;向南接著地中海,從海上可通歐、亞、非三個大陸;站在伊斯坦布爾的高處向西望去,歐洲大陸近在咫尺;向東雖有帕米爾高原阻隔,但2000多年間絲綢之路上商賈不斷往來,這種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不僅使其成為洲際交通樞紐,而且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因其成為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又被稱新羅馬;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取得該城以后,因信奉伊斯蘭教才開始叫伊斯坦布爾,從那時起一直是土耳其帝國的首都。伊斯坦布爾現(xiàn)有40多座博物館、20多座教堂、450多座清真寺。這些美麗的建筑本身及其收藏的大量文物,都是東西方交匯點的生動見證。在古代東方博物館展有蘇美爾人的頭像、巴比倫人的瓦器、亞述人的浮雕等,這些都是兩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fā)拉底河及小亞細亞地區(qū)各民族史前時期的文物。在市內(nèi)西岸舊城區(qū)里,歷代各帝國時期遺留下的石砌古堡、城垣、塔樓、渡槽隨處可見。
我們直接到達了市中心,按照游覽日程最先要參觀的是最為有名的藍色清真寺。
藍色清真寺又名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是伊斯蘭世界最優(yōu)秀的古典建筑師錫南的得意門生的代表作品,也
是伊斯坦布爾最重要的標志性建筑之一。藍色清真寺英文名字為Blue Mosque,始建于1609年,地址位于伊斯坦布爾舊城市中心,因清真寺內(nèi)墻壁全部用藍、白兩色的依茲尼克磁磚裝飾故名。藍色清真寺屬阿拉伯風格的圓頂建筑,周圍有六根尖塔,象征伊斯蘭教六大信仰,藍色清真寺是世界十大奇景建筑之一。
據(jù)介紹,建造藍色清真寺未使用一根鐵釘,建筑結(jié)構(gòu)嚴謹,外觀造型獨特,400年間歷經(jīng)數(shù)次大地震安然無恙。清真寺的260個小窗、2萬多塊藍色磁磚、數(shù)百塊地毯和眾多阿拉伯書法藝術(shù)作品是該寺的重要看點。
藍色清真寺大圓頂直徑達27.5米,另有4個較小圓頂,大圓小圓煞是好看;清真寺不可或缺的尖塔高43米,而且比一般清真寺多出一根;相傳只有伊斯蘭教圣城麥加的清真寺才能蓋六根尖塔,藍色清真寺在興建時,建筑師聽素檀何密一世“黃金的”的命令,沒想到“黃金的”和“六根的”音很近,結(jié)果藍色清真寺就逾矩有了六根尖塔。
清真寺被包圍在一片蔥蘢的樹木中,6個高高聳立的尖塔分三排對稱地立于長方形寺院的四角和中腰,主殿上是層次分明、大小不一的大圓頂,后院則是大小和形狀都一樣的小圓頂。白色的建筑與綠色的樹林構(gòu)成了一幅十分美麗的圖案。寺院共有8個入口,分布于寬闊的院子的三個方位,使人們從其中的任一個方位都可以進入。
由于是旅游最佳季節(jié),各國的游客非常多,而以歐美人為最。大家按規(guī)定排隊,順序而進。進入伊斯蘭教堂是有規(guī)矩的,游客一律不許穿鞋,進門時要將鞋脫下放入清真寺里提供的所料袋中保存,參觀借宿后再取走。關(guān)于清真寺,我在十幾年中先后參拜過新疆吐魯番的蘇公清真寺;烏魯木齊的禮拜寺;馬來西亞新都太子港的大清真寺,以及埃及開羅的大清真寺等等名寺,不過在西亞還沒有朝拜過,今日特登其門觀拜如此規(guī)模巨大的寺院,可謂欣喜而興奮。
沿廊柱前行,走過道道大門,左顧而右盼。腳下之路均由大理石鋪就,進到內(nèi)庭,里面粉紅礫石、大理石或斑巖的大石柱之間以拱門相連接,拱頂著30個圓頂互聯(lián),環(huán)環(huán)相扣,美艷壯觀且豪華氣派。伊斯蘭教的寺院內(nèi)飾一般都比較簡單,大多只有一排排的長椅,有些連地毯都沒有鋪,主臺上也沒有過多擺設(shè),而且廊柱與墻壁的彩繪也比較樸素,相比佛教寺院和基督教的教堂大都顯得簡陋許多。但眼前的藍色清真寺卻不同尋常,不論室內(nèi)的裝飾、室外的建材一眼望去都令人驚詫,可謂超豪華極的壯觀。僅洗禮的噴水池就占據(jù)了內(nèi)庭的中心,四周是6根大理石石柱。中央圓頂通過角穹靠在4個突出的拱上,角穹則依次倚托在4個直徑1.6米的、巨大的、圓型的、有凹槽的角柱上,4個半圓頂各占中央圓頂?shù)囊环剑鱾€角邊的小圓頂則構(gòu)成了清真寺的底座。蘇丹的畫廊在左邊角處,旁有阿赫邁特一世的懺悔室。
藍色清真寺因為該寺的墻壁自其高度的1/3以上都使用了一種土耳其瓷器名鎮(zhèn)伊茲尼克燒制的、刻著豐富的花紋和圖案、以白色為底的藍彩釉貼瓷,共有21,043片。這些瓷片的藍色使得整個清真寺內(nèi)似乎都充滿了藍色,幽藍瑩瑩、閃爍灼人、非常亮麗,所以人們親切地謂之為藍色清真寺。面對如此豪華精美的寺院我欣喜若狂,不斷地舉著相機拍照,又用攝像機連續(xù)拍攝,將最美的影像留下。因其蘭色清真寺的名聲過于響亮,故來此城觀游的各國客人將該寺列為首選,無不以先睹為快,因此偌大的廳堂內(nèi)游人乃比比皆是、熙熙攘攘。
藍色清真寺最原始的特征在于它那透光性能極強的260扇窗戶。時間的推移,后人對原來色彩豐富的窗戶進行了修繕,這么一來,室內(nèi)的透光性得到了增強,但有人認為卻失去了原來的神秘感,不過我感覺廳堂內(nèi)仍然彌漫著一種迷人的色彩。
藍色清真寺的美景有四個最佳觀賞點:第一是光線。穿過260個小窗的光線,溶入昏黃、呈圓形排列的玻璃燈光中,幻光明舞,像是個虛擬的空間。第二是21043片伊茲尼藍磁磚,深沉、絢亮,可謂熠熠生輝。第三是地毯,寺內(nèi)鋪滿了伊索匹亞的朝貢的地毯,寬大、厚重,色彩艷麗、圖案對稱、工藝上乘而舉世罕見。
第四是阿拉伯書法藝術(shù)。支撐大圓頂?shù)?根大柱直徑5公尺,槽紋明顯,柱頭的藍底金字阿拉伯文,和掛在柱身的黑底金字阿拉伯文,像精美的藝術(shù)花紋。
伊斯坦堡市被擁有四百五十座清真寺的圓頂和尖塔所迷亂,但其中最負盛名的非藍色清真寺莫屬。據(jù)說,蘇丹阿梅特一世(1603~1617年在位)一心想和查士丁尼大帝別苗頭,作為自己的競爭目標,遂于1606~1616年完成了舉世無雙的六支傳音筒,即伊斯蘭教的傳音尖塔,其造型典雅在白云藍天的襯托下,益發(fā)顯得莊嚴巍峨。在這面積廣達四千六百平方公尺的殿堂里,可同時容納五千名穆斯林做祈禱,兩百六十個大小不同的窗子,五顏六色的玻璃鑲嵌著美麗的圖案。殿堂全部用大理石建造,內(nèi)壁鑲有藍色磁磚,使整個內(nèi)殿藍光熠熠。地上鋪滿大大小小的地毯供穆斯林們在這里伏地禱告,氣份莊嚴肅穆,加上四處都泛著一層隱隱的藍光,使人彷佛置身于真主阿拉的溫暖懷抱里。只是因為時間的因素,我們的參觀不可能百分百的全方位,但是蘭色清真寺的壯觀、宏大、絢麗卻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伊斯坦布爾在其存在的歷史之中曾擁有過很多個不同的名字,這些名字都是受該市統(tǒng)治者的文化、語言和宗教所影響。而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和士坦堡這些舊名現(xiàn)時仍然是某些國家活躍使用的名稱。除這些名字之外,伊斯坦布爾亦曾被稱為“新羅馬”或“第二羅馬”,因為羅馬帝國君主君士坦丁大帝在古代希臘殖民地拜占庭城建立了羅馬帝國的純正基督教首都,以抗衡仍有大量異教徒充斥的羅馬城。 伊斯坦布爾亦別名“七座山丘的城市”,因為該市的老城是由君士坦丁建于七座山丘上,以與羅馬的七座山丘相映襯。這七座山丘在市徽內(nèi)以七座清真寺代表,每座山上一座。我們游覽的下一個景區(qū)就是博斯普魯斯海峽南岸的一處山。此山不高,也就海拔100多米,但能眺望海峽和一半的伊斯坦布爾風光。我們站在高處透過漂亮奇異的松樹欣賞腳下新老建筑:整齊的樓房、錯落的中世紀建筑和紅色的房頂,還有長長的隱沒與強光下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前面的石子路兩旁是綠色的植被與艷麗的花朵,各色衣裙的游人或全家聚餐,或三三兩兩踱步緩行,兒童嬉笑追著,少女彩巾飄灑,盡享秋日之佳時…….
據(jù)傳,當年君士坦丁堡被攻陷之時,城內(nèi)幾無人煙,穆罕默德二世從其他被征服的地區(qū)如伯羅奔尼撒半島、薩洛尼卡和希臘諸島上遷來居民,將圣索菲亞大教堂和其他拜占庭建筑改為清真寺。稍后蘇丹又建立托普卡珀宮,他還在金角灣頂端建造埃干普清真寺,在圣使徒長方形教堂舊址上建造法蒂瑪清真寺。1457年,奧斯曼帝國都城從阿德里安堡遷至此城。
穆罕默德二世之后,伊斯坦布爾經(jīng)歷了長期的和平發(fā)展,中間只受到地震、火災(zāi)和流行病等自然災(zāi)害的破壞。歷代蘇丹和大臣致力于建造噴泉、清真寺、宮殿和慈善基金會等,城市外觀完全改變。土耳其建筑物的興建在蘇萊曼一世在位時達到最輝煌的階段。我們隨后去托普卡珀宮參觀,在路上我看到了這座美麗城市的兩面,一面是碧波蕩漾的藍藍的海水伴著海風,緩緩地沖擊著大理石的基岸;一面是一道道古老厚重的城墻矗立在不遠處的老城邊,這應(yīng)該就是古老與現(xiàn)代相交匯吧!
伊斯坦布爾的古跡很多,而古老的城墻和雙層石磊的飲水渡槽就是伴隨沿海大道的景觀之一。飲水渡槽高大、壯觀,遠看近觀都很氣派,渡槽上下二層高度30余米,每層都建成多拱形的,平平的水槽面一直伸到老城區(qū)。尤其是下層的幾個門洞,像巍峨的城門,所有的汽車都需從拱門下通過,誰望見它們都會贊嘆不已,這些古建已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人類文化遺產(chǎn),受到全世界人們的保護。
來到托普卡珀宮正值上午,天氣微晴,有大朵的云朵浮于天空?;蕦m的大門有二道,均為大理石建造高達氣派,上面雕刻著一些浮雕。主道很長兩旁是整齊的梧桐樹,它們遮蔽著上面的天空,四外是寬闊的草坪,整齊而干凈。我們順著人流依次參觀各個宮殿,每座宮殿都是對稱型的,而且還有相當面積的小廣場與草坪。整個宮殿植被茂密、花草瑩瑩,如同一座美麗的大花園,如此便與限載植被的北京的故宮形成鮮明對比。
托普卡珀宮建于1478年。這里除了收藏著土耳其歷史上許多珍貴文物和文獻以外,還收藏著1.7萬多件中國古瓷器,上至唐宋,下至明清,就收藏的中國藝術(shù)品來講僅次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德累斯頓藝術(shù)博物館,為世界第三位?;蕦m在哪個國家都是重點,自然是觀者眾。我們先排隊觀賞了宮里的藝術(shù)精品展,展品有許多金銀制作的高檔首飾,還有歷代皇室所使用過的各種刀劍、甲胄、盾牌等,均制作上乘、精細,造型美觀而富有民族性。除此大量的珠寶、鉆石、翡翠、珍珠等是必不可少的,工藝品是可以表現(xiàn)一個國家的手工藝水平的,也體現(xiàn)出本民族的智慧。之后我們?yōu)g覽于宮內(nèi)的各大宮闕,欣賞著一座座飛檐金頂、莊嚴肅穆的奧斯曼帝國的殿堂、以及里面的繪畫和歷代皇室的服飾,有許多可謂是精湛難覓的真品。步行于宮內(nèi),有陽光穿過林隙灑于樹木、花朵間,使得植被更加蔥郁、嬌媚,而游人伴隨著陽光漫步也越發(fā)精神愉悅。其有坐飲咖啡者,亦有仰觀云天者,草木齊而蔚秀、桐柏森而崢嶸…….
我們來到皇宮后面的觀景臺,有歐式的亭樓與漂亮圍欄。此處瀕臨懸崖,臨空百米,正好可以俯視不遠處那寬闊的博斯普魯斯海峽。此時空中多云,云列缺處有光芒射出直至水面,百舸爭流的海峽內(nèi)巨輪穿梭,往返頻頻。立于崖際觀望良久,正所謂:目極所處,心曠神怡,心胸闊而景無窮。故嘆謂之:登高臨遠,目極鳥歸云,感我遠懷無極,嗟乎,水流三千而入海!
托普卡珀宮既不同于東方宮殿(北京故宮、拉薩布達拉宮、泰王宮等)的寬大、對稱、氣派,又有別于歐式宮殿的連體建筑、植被稀少的特點,而是一座典型的融東西方于一體的,又帶有伊斯蘭風格的皇宮。
伊斯坦布爾還有一個重要的大景區(qū),就是貫穿全城的連接地中海與黑海的重要通道——博斯普魯斯海峽。也正是因為這個海峽所以才將伊斯坦布爾分割為亞洲和歐洲二部分。次日上午,我們便游覽了這個極其有名的海峽。
是日,陽光明媚,風和日麗,蔚藍的天空上只有不多的幾朵白云,正是乘船出海的最佳時日。天氣對于旅游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觀海。天晴則水藍,天陰則海暗,且放眼望去海天之際昏暗滾滾,大有世界末日來臨之感,而晴日則正相反。我們在一處碼頭上船,真好,偌大的游船僅有我們一行十幾個人,真是太愜意了。這里的游船一般都是游艇,外表多白色,尖頭、翹首、雙層,并帶有寬大的茶色玻璃窗,內(nèi)有一排排的較高檔的座椅,二層有很別致的觀景臺。船出航入水中流,左右時有多艘華美的游艇伴隨,又有彩色游船迎面駛來,劈波斬浪、俊傲壯美。博斯普魯斯海峽又稱伊斯坦布爾海峽,是溝通黑海和馬爾馬拉海的一條狹窄水道,與達達尼爾海峽和馬爾馬拉海一起組成土耳其海峽,并將土耳其亞洲部分和歐洲部分隔開的海峽。全長30公里。北面入??谧顚捥?.7公里,奧斯曼帝國魯梅利希薩勒和阿納多盧費內(nèi)里兩城堡間最窄僅寬750公尺。其深度36.5~124米不等。海峽中央有一股由黑海流向馬爾馬拉海的急流,水面底下又有一股逆流把含鹽的海水從馬爾馬拉海帶到黑海。因魚群季節(jié)性地通過海峽往返黑海,故漁業(yè)頗盛。博斯普魯斯海峽是溝通歐亞兩洲的交通要道,也是黑海沿岸國家出外海的第一道關(guān)口。由于兩洲各國間的商貿(mào)等各種交往隨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不斷增多,它的地理位置尤具戰(zhàn)略意義。公元前5世紀的波斯帝國國王大流士一世率領(lǐng)軍隊西侵歐洲時,曾在博斯普魯斯海峽上建造了一座浮橋。東羅馬帝國時期十字軍東征時,曾乘船渡過這里,直逼耶路撒冷。
據(jù)史書記載,1841和1871年,土耳其曾先后制定了通過海峽的商船和軍艦的管理條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俄、英、法等國曾達成一項秘密交易:如果它們在戰(zhàn)爭中取勝,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博斯普魯斯和達達尼爾海峽兩岸的大片土地,以及這兩個海峽之間的馬爾馬拉海中的島嶼將歸俄國。交換條件之一是英、法的船艦可以自由通過海峽。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列寧宣布廢除這一秘密條約。如今,海峽兩岸的土地主權(quán)均屬土耳其。通過這個海峽的船只,按照1936年在瑞士蒙特羅簽訂的《關(guān)于海峽制度公約》的規(guī)定行駛。目前在海峽南端的最窄處,飛架著世界第四大吊橋、歐洲第一大吊橋──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它氣勢雄偉,橫跨在海峽西岸的奧爾塔科伊和東岸的貝伊勒爾之間,連接著歐、亞大陸。大橋于1970年動工興建,1973年建成。整座橋長1560米,橋面寬33米,可同時并行6輛汽車,橋身高出水面64米,跨越水面1074米,兩端引橋分別為255米和231米。橋的兩端各有一呈“門”字形的高達165米的橋塔,位于東岸的重5萬噸,西岸的重6萬噸,橋塔的牽引力達15400噸。大橋水中沒有橋墩,整個橋身以兩根巨大的鋼索牽引,支撐著整個橋面,每根鋼索由11300根5毫米的鋼絲擰成。整座大橋宛若一條長虹飛架在海峽兩岸,溝通了歐亞兩洲的交通和運輸,方便了兩洲人民間的交流。海峽兩岸分屬歐亞兩洲,但均為伊斯坦布爾市,景色也十分相似。
我們的游船先是中流逆行,迎地中海之柔風,緩緩行進。沐浴秋光憑欄眺望,兩岸之秀色盡收眼底:草坪、樹叢,片片翠綠,高矮不等的樹木與層層的山巒相伴;宮殿、高樓、古堡、別墅、小屋,點綴著片片朱紅。以碧海為底,藍天白云為襯,麗日下的海景與城市風光相融,壯景之中秀出嫵媚,巍峨之間平添峻峭。但見:山翠繞云、容態(tài)百逞,明媚高彰、風散凌云,一幅幅美麗絕倫的風景畫一一展現(xiàn),且有移步一景、層層推演之勢,絕對的令人目不暇接、耳不聞聽。最為精美的是古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帝國遺留下來的王宮,大理石的墻面熠熠生輝,巍峨壯麗地傍水聳立,古堡殘垣矗立岸邊、山巔時隱時現(xiàn)。在海峽的中段,兩岸各有一個14-15世紀的古堡,像一對威武的雄獅,昂首挺立。海峽的自然風光與歷史古跡相映成輝,形成了最佳的人文與自然景觀的結(jié)合,難怪博斯普魯斯海峽成為土耳其的著名旅游景區(qū)之一。一路上我不住地拍照、拍攝,盡可能多地將這些絕世美景留于掌中。尤其在船行至博斯普魯斯大橋附近,我們更是相互拍攝,與大橋為伴可是來訪者的最大心愿之一呀!乘船坐觀是游覽中最為愜意的事,既可以邊品名茶、咖啡悠然自得,又能手持相機一路瀏覽,即少卻了游時的匆忙,又增添了玩家的情趣。
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游覽大約半日,是整個土耳其游覽中最為耀眼的景區(qū),絕對的使人欣欣然。
伊斯坦布爾著名景觀除托普卡匹皇宮,蘇雷曼尼亞清真寺,圣索菲亞大教堂,藍色清真寺外,還有考古博物館,卡里耶博物館,多馬巴切皇宮和地下宮殿,只是因為時間的關(guān)系我們無法一一光顧,不過留下些小遺憾也不是壞事,也好增加再次光顧的理由。
下午,我們逛了伊斯坦布爾著名的步行街,體會了一次在西亞的大都市里喧囂與擁擠。由于該市有1400多萬人口,在兩旁高樓大廈的夾峙下,熙熙攘攘的人群始終伴隨著我們的左右,用摹肩接蹱來形容這次逛街是絕對不為過的。
夕陽時我們再次來到海邊,于博斯普魯斯海岸邊眺望,看見了對岸的窗戶在落日馀輝的映照下射出的點點桔紅。我似乎深深地理解了若干世紀前的人們?yōu)楹芜x擇了這樣一個非凡的地方,也會由衷地感嘆伊斯坦布爾無愧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之一。
此時太陽西陲,金輪浴海、閃爍瑩煌,巨大的海面被落日照射得橙紅微紫、波光燦燦。真沒想到我的土耳其之行收獲頗豐,也不曾想到土耳其的山川、河流、海濱以及他們的人民如此的美麗。
再見了伊斯坦布爾,再見了美麗的土耳其,或許在將來的某日我會再來,重溫這些曾經(jīng)給我?guī)須g愉的地方!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