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榨菜
來源:作者:朱玉富時間:2014-07-18熱度:0次
炎炎盛夏,在人們吃膩了大魚大肉之后,頗想到鄉(xiāng)下和農(nóng)家樂吃吃小時的馬牙莧換換口味(家鄉(xiāng)人叫馬榨菜)。
馬牙莧南北各地均有生長,性喜肥沃土壤,耐旱亦耐澇,生命力極強,多生于菜園、農(nóng)田、路旁;其莖,豐滿、微紫;葉,光亮、翠綠。葉片較厚,匙形對生,四片一簇。莖頂端的葉簇中心開著一朵小花,黃燦燦的,晨開夜合,十分可愛。
小時侯,我常見馬牙莧生于家鄉(xiāng)的田頭地頭,特別是菜畦邊上,田埂上,甚至稍有點泥土的沙面土路的邊上,土壤肥沃,它則長得肥厚豐盛,土質(zhì)貧瘠,它也能頑強存活,到開花季節(jié),照樣能開出細小而淡黃的花朵。
每到夏季,父親在菜園里給菜蔬松土除草之時,各式雜草中,馬齒莧算是最多大最多的一種,頭天鋤去了,被毒辣的太陽烤曬過一天,別的雜草早蔫巴枯死,它卻青翠著,挖個坑深埋了它,沒過幾天,它又在土面上冒出些葉片來。實在沒法,父親把它們拾掇在一處,在清澈的河水里漂洗過了,捆成一把,掛在鋤把尾上捎回家來。
母親用馬齒莧能做好多道菜肴,什么馬齒莧粥、涼拌馬牙莧、馬牙莧炒雞絲、馬牙筧水餃、豬肝湯馬齒莧等,但她常做的有兩道,一道是“馬齒莧瘦肉湯”,一道是酸腌馬齒莧,我更喜歡母親做的這兩道菜,吃起來特別開胃。
馬牙莧不僅是菜,更有藥用價值。馬齒莧的食療,遠在公元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時就有記載。梁代名醫(yī)陶弘景在《本草經(jīng)集注》說:“俗呼馬齒莧,亦可食,小酸。”唐代《食療本草》稱:“細切煮粥,止痢,治腹痛?!薄侗静菥V目》謂馬齒莧“人多采苗煮曬為蔬”。父親保存了爺爺?shù)拇罅恐嗅t(yī)草藥之書籍,閑時還親自上田野山崗去采集草藥,見醫(yī)書上對其有如下記載:“服之(頭發(fā))長年不白。治癰瘡,殺諸蟲。生搗汁服,當利下惡物,去白蟲”;“散血消腫,利腸滑胎,解毒通淋,治產(chǎn)后虛汗”;“益氣,清暑熱,寬中下氣?;c,消積帶,殺蟲,療瘡紅腫疼痛?!睋?jù)母親說,馬齒筧還能降壓軟化血管,預(yù)防腦血栓。
父親稍懂草藥,我曾看到他用馬牙莧治療過二哥的夏日熱性痢疾,而他用的也是一道食療的菜肴,他稱之為“馬齒莧炒雞蛋”。“它能清熱解毒、止瀉痢、除腸垢、益氣補虛,即使久瀉不止,吃了也能好?!蔽倚r聽不大懂,也不知道其真假,不過清楚地記得,二哥沒去醫(yī)院,痢疾便好了。
其實,古人的文學作品對馬牙莧也有很多的記載和描述。杜甫在其《園官送菜》詩里,曾提到了馬牙莧和苦苣兩種野菜:“苦苣刺如針,馬齒葉亦繁。青青嘉蔬色,埋沒在中園。……乃知苦苣輩,傾奪蕙草根,又如馬牙莧,氣擁葵荏昏?!?br/> 在《西游記》里,樵子奉獻給八戒的野菜宴里就有一道“浮薔馬牙莧”,吳承恩是淮安人,可見吃馬牙莧的傳統(tǒng)在江蘇久矣,而喜愛野菜的南京人自然不會錯過,“春八鮮”就有馬齒莧一席之地。
不過,正如任何事物一樣,有利則有弊,馬牙莧為寒涼之品,脾胃虛弱、大便泄瀉及孕婦忌食;并忌與胡椒、葛粉、鱉甲同食。
現(xiàn)如今,農(nóng)家的田野野味,也端上了城市人的餐桌。因為它獨特的味道,據(jù)說現(xiàn)在也有人開始規(guī)模種植了,可是感覺味道總是沒有小時候那種野生的地道。一道菜肴,能夠喚起一個人對生活的一段記憶,這也是馬牙莧的獨特魅力吧。吃著家鄉(xiāng)田野里的馬齒莧,雖說日子有些返璞,卻不乏“布衣暖,菜根香”的淡定、回味與留戀。
作者朱玉富聯(lián)系:電話:15550377716 QQ:1052171498
郵箱:zbwbzyf@163.com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