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鏡,石鏡
來源:作者:王桃珍時間:2014-06-17熱度:0次
綠水青山,海螺望春,我說的是石鏡;映山花紅,鏡石照影;我說的還是石鏡。敲下“石鏡”這兩個字時,多種情愫在我的心海里洶涌澎湃,有親切,有感動,有懷念……太多的思緒圍剿我,迫使我思想一時停滯,竟不知從何敘起。這是滋養(yǎng)我童年的地方,也是埋我已逝的親人的地方。無數(shù)個夢里我聲聲呼喚過她,追尋過她。
石鏡山,山脈來自獨秀山。“西望如卓筆,北望如覆釜,為縣眾山之祖,無所依附,故稱獨秀?!睋?jù)舊志記載,陳獨秀即以此山取名。石鏡鄉(xiāng)因石鏡山而得名。
懷寧老十二景之一“石鏡涵空”,即座落在今安徽省石鏡鄉(xiāng)石鏡村。石鏡山南有巨大石壁,其大如房,光明若鏡,對面數(shù)十里外大龍山景色盡收鏡中,由此而得名。明阮自華詩云:”半峰懸古月,尺影辨神州”,清代才子倪適贊美石鏡山:“絕壑樹明鏡,巉巖聳露臺。誰將天上月,移向此間來?倒影千峰入,清光萬古開。時驚雷雨洗,不敢長莓苔?!?br/> 另有傳說世上的人可以通過石鏡看到死去的親人在陰間的生活,后來此面石鏡被地主霸占,要別人交了錢才可以看。有一位老太太想看看去世的兒子,可是身上沒有錢,她悲憤不過,一頭撞到石鏡上。上界神仙被感動,于是發(fā)動雷電將石鏡劈碎。杜甫詩云:“蜀王將此鏡,送死置空山。冥寞憐香骨,提攜近玉顏。眾妃無復(fù)嘆,千騎亦虛還。獨有傷心石,埋輪月宇間。”宋代詩人釋心月詩云:“堅頑豈是鑄成低,雨洗風磨只自如。勿謂全然不照燭,山精破膽已無余?!蔽以谙?,這些傳說與詩歌所描述的是不是都與我的家鄉(xiāng)石鏡有關(guān)呢?我沒有詢問家鄉(xiāng)父老鄉(xiāng)親,答案也無從知曉。但在今夜,我所鐘情的石鏡正清清澈澈地照我靈魂還鄉(xiāng),不可置疑!我想去石鏡山,看看我的已逝的親人,我的外公和外婆,我的爺爺和奶奶,我的大伯和大媽,還有我的高大俊朗的五弟,你們都好嗎?我是如此地想念著你們。而今,家鄉(xiāng)的老屋不再是原來的模樣,重返家鄉(xiāng),我是否還能夠在外婆面前撒嬌,要她帶我一道去菜園摘豇豆?我是否還能夠大聲地喊奶奶,告訴她我放學回家了?我是否還能夠去大媽家,央求她教我學插山芋秧?我是否還能夠回到童年,與五弟一道在稻場上滾鐵環(huán),無拘無束地嬉戲?恍惚中我仿佛看到了他們都朝我走來,面帶微笑,忽爾又飄然而去。滿坡燦爛的迎山紅是他們留給我的消弭不盡的濃郁的思念。
再也不用為走夜路而發(fā)愁了,因為新來的汪書記為我們做了件大好事,鄉(xiāng)村公路上也設(shè)有路燈了。這是前年我回家鄉(xiāng)時,小姨告訴我的好消息。那條公路就在我的小姨家附近,小時候,我喜歡住在小姨家,喜歡聽從公路上傳來的汽笛聲,那是我返鄉(xiāng)的必經(jīng)之路。童年的記憶中,夜晚都是黑乎乎的,若去鄰村看場露天電影必定帶上火把或手電筒,哪曾奢望過鄉(xiāng)村公路也會有路燈等現(xiàn)代化的設(shè)施呢?
記得小時候那條路鮮有車輛通過,多是兩輪的自行車或是冒著濃煙突突響的拖拉機。一次去我外婆家,我看見一輛正在行駛的小轎車,興奮得大聲呼叫,并追趕著那輛車跑了很遠很遠,希望那輛車能夠捎上我一程,很是羨慕坐在車里的人物。如今這條路越來越寬闊了,也越來越美麗了!雨天不再有渾濁的黃泥巴纏住褲腳了,晴天不再有灰塵撲面了,而是干干凈凈的水泥路。
據(jù)《懷寧縣志》記載,石鏡境內(nèi)多石頭山,大理石資源豐富,民間石雕石刻工藝有200余年歷史。黃山、九華山、天柱山、迎江寺等大量雕刻工藝品均產(chǎn)于此。安徽海螺水泥大集團亦落戶這里,極大地推動了石鏡乃至全縣的經(jīng)濟發(fā)展。驚嘆于家鄉(xiāng)日新月異的變化,也是我意料之中的事。世間萬事萬物無時不在變化中,新名詞新現(xiàn)象層出不窮。建設(shè)美好鄉(xiāng)村,實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是我們每個普通人的善良而美好的心愿。
猶記得我兒時居住的村莊分龍村黑山山底有一洞,名黑山洞,傳說與長江相通,深不可測。洞口處有無量寺。晨起便有小和尚敲磬,叮當悅耳;老和尚閉目誦經(jīng),幽渺之音,恍若遠古傳來的天籟,禪意隱隱而生。據(jù)傳,縣文物管理所曾在我兒時的村莊發(fā)掘了北宋晚期墓葬群三座,其中兩座為石室墓,一座為磚室石板墓。除一座在明代被盜外,余下兩座十分完整,磚室石板墓里有人骨,瓷器和錢幣,那墓葬群里埋葬的該是怎樣的人物呢?那石室里曾有過怎樣驚心動魄的民俗故事呢?還有境內(nèi)東南部那棵由明朝時的佛光禪寺的方丈從印度帶回的千年黃梅樹還在嗎?
帶著種種驚奇和疑惑,我一直在想著重返家鄉(xiāng)。去海螺山看看懷寧縣花“望春花”,去我爺爺當年率領(lǐng)游擊支隊抗戰(zhàn)的地方探秘,去石鏡山照照石鏡,看看我日漸浮躁的靈魂是否依然清白?……雖曾多次路過,皆因諸種瑣事耽擱尚未成行,而我的靈魂早已先期抵達。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