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居民院記憶
來源:作者:于向陽時間:2014-06-05熱度:0次
我童年生長的大院座落在益都路與臨淄路路口的西南角,大院建筑像是一個口字型的院子。院門口在臨淄路上的一條胡同內(nèi),院門是兩扇厚重的大木門,其中的一扇上還有一個小門。到了傍晚大門就關(guān)上了,只開著小門人員可以通過。小門并不高,大人須彎腰低頭才能通過,院內(nèi)住戶輪流值日晚上十點定時關(guān)小門。
跨進院門后是個大門洞,門洞里是水泥地面,這是院內(nèi)孩子們玩樂的好地方,如跳房、扇紙牌、摔泥娃娃、彈杏核、斗拐、用石筆粉筆或者用紅磚頭在地面涂鴉等,每當晚飯后孩子們就開始嚷嚷著找人玩游戲了?! ?br/> 院內(nèi)有上下兩層,樓上住有十四戶,樓下有九家住戶,其中的四戶在臨淄路有臨街門(即50號之甲、乙、丙、?。娑悸防戆l(fā)店和益都路廢舊物資商店在院內(nèi)也有后門。院內(nèi)的孩子去理發(fā)時常常走理發(fā)店的后門,尤其是在年前理發(fā)店對外下班后,就名副其實的成了走后門。在路口拐角處的一戶樓上樓下各一間,屋內(nèi)有樓梯,樓下房間小一些,由于與院內(nèi)的通道間隔開來,形成了獨家獨戶。
院內(nèi)的木質(zhì)樓梯像凸字倒過來,底下是六蹬石條臺階,然后是一個水泥平臺,平臺上左右分開,各有十三蹬木質(zhì)樓梯。樓梯兩側(cè)及樓上走廊都是鐵欄桿,木質(zhì)扶手。院內(nèi)在北面的樓梯底下,有一個水龍頭,旁邊不遠處有一個污水池子。水龍由專人管理,定時開放,院內(nèi)居民憑水牌或按人口定時定量供水。水龍由全院居民輪流管理,在南邊的樓梯底下,有一個臟土(垃圾)池子,一般是在傍晚前,由環(huán)境衛(wèi)生隊的人用裝垃圾的地排車把垃圾清走?! ?br/> 院內(nèi)樓上樓下各有一處(蹲式)廁所,清晨常常是排著隊上廁所。排隊的人太多時,年輕的人就到博興路大茅房去上廁所。那幾年各家一般都準備了馬桶、尿罐以備應(yīng)急。每過幾天掏糞工人就會掏一次,用桶挑著裝到大糞車上,然后集中到博興路大茅房,再用抽大糞的汽車運走。博興路大茅房是公共廁所,設(shè)在農(nóng)貿(mào)市場中?! ?br/> 院內(nèi)經(jīng)常來一些小販,賒小雞的、走街串巷理發(fā)的、賣糖稀的、磨剪子磨刀、鋦缸鋦盆、打鉛壺錫壺、頭發(fā)換針換線、孩子們常常圍著看熱鬧。送信的郵遞員來了,在院子里喊一聲,就把信交給了門洞旁邊的鄰居家,左鄰右舍順便就捎著送了?!?br/> 早上洗的衣服晾在院內(nèi),遇到下雨天,院子好心的大娘都會幫助收起,疊的整整齊齊,在晚上下班時候送到你手中。那時候,小商小販經(jīng)常到院子里叫賣,針線,糖稀,小玩具等,我們院子的小伙伴總是圍著看熱鬧,最喜歡的是賣爆米花的和加工爆米花的光臨,喜歡看那火苗在轉(zhuǎn)動的小鍋爐底下跳躍,隨著砰的一聲,那香甜的爆米花就出來了。
到了端午節(jié),小院更是一番熱鬧景象。尤其是端午的前一天,家家戶戶用木盆泡上糯米、粽葉,再泡上點花生米、紅棗、豆子等,家門口,院子里,到處是包粽子的,大家拉著家常,手飛快地包著。天黑了,把燈拉到院里再干,經(jīng)過一個晚上的忙碌,一盆盆的粽子包好了,連同雞蛋一起煮熟。老人們連夜,用各種顏色的線擰成繩,在孩子熟睡時,系在孩子的手腕、腳腕處,據(jù)說可以保孩子一年平平安安。還有的老人手巧,用紙殼作了大大小小的粽子,纏上五彩線,系上繩,供孩子玩耍。孩子們掛在脖子上,玩在手里煞是好看。第二天一大早,棕香彌漫整個大院,鄰居們都挨門挨戶地交換品嘗。這一大早,孩子們更是高興,個個都戴上了五彩線。這可是青島的風俗。
離我們小院不遠處最熱鬧的地方是桓臺路,那里商店,菜店、飯店很多,家長在做飯的時候,總安排我們?nèi)ゴ蜥u油,買醋等,在春節(jié)到來的時候,排隊買憑票供應(yīng)的緊張物資都是我們孩子的事情。
我們的小院離遼寧路僅僅50米,平時我們最喜歡去第六百貨商店看玩具,文具,去膠東文具店和京城文具店看書包,鉛筆等學習用具。在周日,我們小伙伴就一起爬貯水山,鉆碉堡,打游擊!
四十多年過去了,我們的小院被拆遷改造成大樓了,我們的街道也找不到了,只留下了點點的回憶海在腦海中。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