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北的日子
來源:作者:劉連營時間:2014-05-14熱度:0次
那天,當汪總告訴我三鋪整裝勘查區(qū)有一份礦產普查儲量報告就要公布的消息時,我和他一樣在心里充滿了激動,還有深深的感慨。
2009年到2012年,我在淮北整整忙碌了4年測井工作,就是汪總負責的省級三鋪整裝勘查項目。為什么叫三鋪,當地人把十里叫做一鋪,從出宿州城起算,三鋪就是在宿州市外30里的地方。其實,三鋪并不歸宿州市管轄,它是淮北市濉溪縣管轄的一個自然村。
宿州坐落在千里淮北大平原上,城不大,名氣不小。公元前209年,在離宿縣(即今天的宿州)東南不遠處的大澤鄉(xiāng),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掀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為項羽劉邦聯手推翻秦王朝后來劉邦又戰(zhàn)勝項羽建立漢朝作了鋪墊。公元1948年冬天,解放軍陳粟部隊在宿州西南一個叫雙堆集的地方與號稱蔣軍五大主力的黃維兵團進行了一次慘烈的對決較量,成為了加速蔣家王朝破滅的前奏曲。
時過境遷,歷史上的大澤鄉(xiāng)和雙堆集都已劃入了淮北市濉溪縣的地盤,與宿州揮手相別,又凝視相望。
早在10年前,汪總就盤算著要在昔日古戰(zhàn)場上作一篇找礦的文章,我戲虐說,等你找到了礦,這兒又打了一場不見硝煙的大仗。
其實我明白,找礦說起來簡單,真要找出礦來又談何容易。經過多年的忙碌,現在總算有了收獲了,我知道汪總多年來為之付出的心血。
如果展開一張中國地質圖,可以清楚地看到,南有淮河北有黃河全都朝著安徽北部和河南南部大片的土地匯集,用流不盡的泥沙沖積出了一脈齊整整的大平原,這就是中國版圖著名的黃淮海腹地。歷史上,淮河和黃河的名聲總是褒聲一片,因為這片土地常常被無情的洪水糟蹋得不成樣子,一次次的洪水泛濫,帶來的唯一好處是形成了厚厚的第四系泥砂松散沉積層覆蓋在古生代成礦巖層上。世間萬事常常出乎意料,在常人眼中時有洪水肆虐的淮北,卻是一個大糧倉?!白咔ё呷f,不如淮河兩岸”說得就是淮水孕育了一方沃土。
可是地面上的莊稼好長,看不見摸不著深不可測不知藏在什么地方的礦床怎么去找呢?
汪總布下的第一輪戰(zhàn)局始于2005年開始大面積展開地面綜合物探測量,進行礦產預查和覆蓋區(qū)綜合找礦方法研究。重、磁、電,傳統(tǒng)的物探手法全用上了,后來又加上電磁法勘探新技術,甚至還花大價錢引進了國外先進的V8可控源多功能電法儀。要知道,這可是全國眾多地勘單位中第一家引進的洋玩意,為的就是要用先進的技術手段把脈叩準礦床的蛛絲馬跡。
春夏秋冬,暑往寒來,當晨曦初現、當艷陽高照、當風雪交加、當晚霞褪盡,總有一群不知疲倦的物探人身背儀器,肩扛電纜,在村落旁側,在小溪河畔,在埋沒了人影的玉米地,在邁步艱難的豆秧田急促促穿插而過,布下了縱橫交錯的測網。老鄉(xiāng)們見到這些一身水一身汗忙個不停的人都會心疼地說,真可憐,累成這樣干什么。物探人顧不上回答,只是對老鄉(xiāng)的友善報以會心的微笑。
隨著地面物探工作的不斷推進,鎖定地下深處礦層走向的脈絡漸漸清晰了,礦層的尾巴開始漏出來了。當找礦重點靶區(qū)悄然無聲的浮出水面時,汪總又開始盤算著第二輪戰(zhàn)局的找礦思路。
縮小包圍圈,運籌精兵強將,實行合圍攻擊。找礦如打仗,有主攻方向,要集中兵力,然后迅猛發(fā)起攻擊,這樣仗才能打得贏。就是投入更多工作量,進一步開展普查工作,不斷尋找和消化有利于找礦的地球信息,有一次在野外作業(yè)閑暇時我和汪總閑聊時他這樣對我說。一遍遍上方法,一條條作剖面,一塊塊去掃面,甚至再回過頭重新做起,安排各種不同比例尺的物探方法和鉆探驗證。最終,汪總將目光瞄準在一個叫楊橋孜的地方,就是三鋪邊上。
2009年春天的溫熙拂過淮北平原的每一個角落時,汪總調進鉆機開始對異常靶區(qū)進行重點鉆探驗證,首輪鉆進陸陸續(xù)續(xù)完成了鉆探進尺。就像第一批沖鋒隊沖向前沿,我們測井隊作為第二梯隊緊接著也開始了繁忙的鉆探測井任務。
隨著圈定的異常被鉆探不斷驗證,汪總安排更多的鉆機進入了工區(qū),好比一臺戲劇演到了最扣人心弦的高潮,那是最精彩最好看的地方。那段時間,鉆探進入到了白熱化階段,時常有三五臺、七八臺高聳入云、披掛綠色篷布的鉆機,雄赳赳氣昂昂排成列隊,整日轟鳴作響轉動著有力的鉆桿向地球深處掘進。每每我們啟程奔赴井場測井,就像是急急去趕一場戰(zhàn)斗的烽火硝煙,風雨兼程,不分晝夜。有時忙得連吃飯都沒了點,唯有一條條測井曲線和一組組數據完整的沒得說。這就是在打仗啊,測井組的隊友們都懂得,也都這樣堅持著。
在三鋪整裝勘查項目施工最緊張繁忙的日子里,測井的作業(yè)頻率也明顯加快,有時剛趕赴野外,新的測井通知書又送到了院部,時常是一個孔測完,再接著去另一個機臺。每當看到從清晰的計算機屏幕上原本平直的曲線突然間生成一段段變化劇烈、反復跳躍、許久都未尖滅的曲線時,我清楚,井中探頭已進入到了礦層中。這是搞測井的最希望看到的曲線,這樣的曲線意味著鉆探打到了礦或者測井發(fā)現了旁側或者井底異常,三鋪整裝勘查這場戰(zhàn)斗,已經到了發(fā)起沖鋒的緊要關頭了。
在工地上見到汪總也更多了,他匆匆來,又匆匆走,大多是帶著年輕技術人員到鉆探現場研究布置鉆孔的位置和深度,有時當鉆探結果與設計預想出現不一致時,他會邀請省廳專家到工地上看鉆探進度看巖心標本,幫助指導分析查找原因,當新鉆孔放樣時,他必會來到井場親自選定孔位。見他風風火火,大步流星,走路都能揚起塵土來,我仿佛看見了一個威武英姿的將軍,有時我也會提醒他,再忙也要注意身體呀。
想起上世紀90年代與汪總一起共事的一段往事,那是地質行業(yè)最不景氣的一段時光。單位沒有項目做,只好搞三產,就是到社會上去攬些物探找水、鉆探打井什么的,活難找,干了活錢更難要。
我和汪總經常一起到甲方那里去討錢,那場景在外人眼里,好像我們犯了什么大錯似的,不僅要賠上笑臉,還要請甲方吃好喝好,一醉方休。我和汪總的胃都不好,是不是那段難捱的時光里落下的后遺癥也不好說。當然這都是后話了。
10年的奮斗終于結出了果實。俗話說,十年磨一劍,汪總利劍出鞘,隱藏在地層深處礦藏的神秘面紗終于被物探工作者揭開了。
儲量報告這樣評價,三鋪整裝勘查項目區(qū)其中之一的楊橋孜普查區(qū)為一座中型規(guī)模金礦床,并有共伴生鐵、銅、銀礦,資源量均達小型礦床規(guī)模,是迄今為止在淮北地區(qū)發(fā)現的規(guī)模最大的金礦床。
后來我和汪總聊天,我問他,這么多年來,你一直對在淮北地區(qū)一定會找到礦抱有信心,你的自信來自哪里?
他回答我,找礦好比是吃一桌豐盛的菜肴,不能急,要慢慢品嘗才會吃出味道來。淮北地區(qū)是典型的覆蓋區(qū),含礦地層和礦苗均沒有出露,來自地殼深處的信息又大多被覆蓋層屏蔽了,所以必須要有時間,需要細致再細致的思考和推斷。
說到這,汪總莞爾一笑,用他一貫洪亮的嗓音說,也好比給人看病,只有檢測準確才能搞清楚病因,如果一個檢測指標不理想,可以再用另一個手段檢測,不就可以相互印證嗎?
在整個勘查過程中,汪總和他的團隊積極開展科技攻關,充分將物探技術與鉆探技術密切結合,建立了區(qū)域研究選區(qū)、重磁掃面定靶、綜合勘查定位、鉆探測井定性的一選三定四階段反復循環(huán)綜合找礦模式,重點做了覆蓋區(qū)物探方法組合有效性和勘查流程的研究,相互補充、完善、驗證,基本查明了礦區(qū)地質及控礦條件,探明了金鐵銅銀等礦產的資源量,通過這一勘查工作的不斷深入,逐步掌握了覆蓋區(qū)尋找金、銅礦關鍵技術,從而增加了找礦信心??梢哉f,一個中型、三個小型礦床的被發(fā)現,就是在不斷地假設與懷疑、探索與修正、否定與肯定的科學探尋中形成的。
覆蓋厚,并不是說就沒有礦,終究是會見到基巖的,只不過因為第四系松散層將深藏不露的礦層給厚厚圍住了,增加了工作的難度和推斷的復雜而已。汪總說,所以在這樣的地區(qū)開展勘查,真的需要有耐心,有信心才行,這就是我的自信所在。
三鋪及其外圍一中三小四座礦床的發(fā)現,一時間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大新聞,而深埋地層深處千年萬載的礦藏終于露出了它的真面目,卻必定會給那些孜孜不倦探索自然、探尋真理的地質工作者帶來種種有益的思考。汪總打出的這套找礦模式組合拳,無疑對在第四系松散層進行成礦預測,勘查找礦,進而實現找礦突破給出了極具建設性的借鑒答案,對研究華北陸塊找礦特別是尋找金礦,在覆蓋區(qū)開展綜合找礦方法技術研究和復雜礦床多礦種綜合評價提供了有益的指向性經驗。
拿下三鋪整裝勘查區(qū)礦產普查儲量報告后,汪總并沒有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他又將目光投到了處于皖北的五河地區(qū)。由他擔綱首席專家的五河金礦整裝勘查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全面鋪開。爭取再抱上個更大的金娃娃,是汪總心中更宏大的找礦夢。
因為工作變動,2013年元旦剛過,我便調離了測井隊。雖然不再從事一線勘查工作了,但是我和汪總一樣,和許許多多整日忙碌在野外的地質物探工作者們一樣,盼望著在實現找礦的科學攀登中不斷有新的突破,也期待著能從汪總那兒聽到更多的好消息。
汪總何其誰也?汪青松也。
安徽省勘查技術院總工程師、教授級高工是也。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