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賞花燈
來源:作者:王德亭時間:2014-02-17熱度:0次
正月十五夜,一輪皎潔的明月輝耀人間,與萬家燈火融為一體。臨淄大道、中軒路兩側人行道上,人流如織,從十里八鄉(xiāng)進城的農民和城區(qū)居民匯進一條河里。他們是奔了十五夜的燈會去的。
老人孩子,青年壯年,有一些是全家出動,進城來趕熱鬧?!敖裢韽V場還放花嗎,是不是十六放?明年會繼續(xù)吧?”一個年輕人問我,他認真虔誠的樣子,讓我不忍拂逆。從穿著上來區(qū)別城里人和鄉(xiāng)下人,十之八九會抓瞎。但從他的問題判斷,我想他住的應該離城區(qū)遠一些。我覺得任何解釋都是多余的。中央提出八項規(guī)定,在基層得到了不打折扣的執(zhí)行,地方政府打緊手過節(jié),停放煙花,東風夜放花千樹的景象卻在人們心里縈繞不去。要人們適應沒有焰火的元宵節(jié),需要一個過程。
花燈會展在體育城,從人民廣場步行走六七分鐘。文化館、圖書館、體育城緊湊地集中在這里,形成了臨淄區(qū)的文化體育活動中心。大型花燈環(huán)場一周,依次排列了24個文化主題花燈造型,除5個街道辦事處、7個鎮(zhèn)外,還有文化館、圖書館、齊國故城歷史博物館等單位的作品。在簇擁的人流中,我看到,各鎮(zhèn)、街道的作品凸顯了和諧生態(tài)幸福的主題,齊都鎮(zhèn)的花燈,圖案是齊故城歷史博物館的外形,恰恰也是齊國故城的微縮景觀,還有蔬菜合作社、新農村建設等現場感強烈的圖片,反映了千年古都與今日巨變的深度融合;鳳凰鎮(zhèn)的花燈,一只鳳凰引吭東方;敬仲鎮(zhèn)則體現了綠色生態(tài)的特點。
隱隱約約,我聽到哪里傳來打夯歌?!鞍逊€(wěn)方向,”“哎呦?!薄巴扒昧嗣?,”“哎呦?!薄耙缓缓磺脤崳艺f——”“幺兒幺??!”這似曾相識的歌聲,把我引到了一組花燈造型前,那手起夯落的勞動場面,把我?guī)Щ亓?0多年前的農村。一人掌夯,四人提繩,伴著打夯歌的節(jié)奏,一起一落,頗合節(jié)奏。這樣打夯,在我小時候的農村,是蓋房的第一步。萬丈高樓平地起,誰家建房起屋都要打地基,一把石夯,五個人,一人掌舵,四人使力,打夯就靠這樣的手工作業(yè)。打夯的人是青壯勞力,且都是男人,一般不要婦女加入。大概婦女天生弱質,受不了這份熬煉,這是其一;再是喊夯的人習慣就地取材創(chuàng)作,夯歌葷素昆亂不當,興許就從在場的某一個人說起,有影的說說,沒影的道道。迎合的人不必為敘事的真實性較真。對這些并無惡意的編排,被編派的人不會計較,主人自然也懶得干預。打夯這活兒拔力氣,又得在工夫里熬,總要有辦法讓人精神振奮的干到底,所以總要一唱眾和。我長大了,電夯進入了農村,打夯歌伴著人力夯的遠去而消失了。我很后悔當年沒有收錄幾首,憂悶時聽聽一定是很有趣的。在這組花燈中,還有轆轤、女人和井,井口上的倒筲,顫顫巍巍挑水的村婦,女人和男人拐磨子的鏡頭,還有丁丁當當的打鐵聲,師傅用鉗子夾住燒紅的鐵具放在鐵砧上,徒弟模樣的人錘起錘落,濺出點點的火花。這個場面讓我想起了人民公社年代大隊的紅爐,那是為生產隊和社員鍛打工具而開設的。這組花燈的特色,在于用現代化的聲光電,把農村古老的生產生活方式回放給人們,讓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重溫舊夢,也讓年輕人對古老的鄉(xiāng)村有一個粗淺的認識。
體育城的北門是花團錦簇的一個彩門, “和諧臨淄”“幸福臨淄”的主題溫馨可人。門內長廊兩側各有六條廊柱,主體為四方形,四面各畫了竹、蘭、梅、菊——花中“四君子”,清新淡雅的圖案,與簡樸過節(jié)的新風合轍押韻;12條廊柱的頂端,12個生肖造型活潑靈動,年節(jié)的吉祥,與歲月的輪回,一定能給人一種光陰荏苒、時不我待的感覺。
在簇擁的人潮中,我看到一個姑娘懷抱著一束鮮花,滿面幸福的依偎在一個小伙子的懷里,我憬然而悟:情人節(jié)這個洋節(jié)與我們傳統(tǒng)的元宵節(jié)今天不期而遇,宛若為這個燈節(jié)披上了幸福的面紗。眼見一對戀人在放飛孔明燈,那盞燈被一個小伙子點燃助推燃料后,從他戀人的手中輕輕騰起,躲過樹枝,追逐先頭的隊伍??罩行纬闪艘恍酗w雁,就像秋日遠行。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這是上了歲數的人對一年中兩個佳節(jié)的最佳期盼,冥冥之中,這兩種氣象好像總與一年的收成有關聯(lián),現在的年輕人卻不大在意了。月朗星稀,今夜無雪。雪在正月初六下了一夜,那場雪還在樹影和墻根里有著星星點點的存在,送來絲絲縷縷的寒氣,使人們在這個熱烈的元宵之夜,保持一份清醒:真正意義上的春天,在寒冷的牽絆下,猶抱琵琶,羞羞慚慚。一年之計在于春的古訓,正如“嘚嘚”的馬蹄聲,催人奮進。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