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大鄒
來源:作者:楊玉貴時間:2014-01-24熱度:0次
興化最北部的興鹽河,自古就是揚州、淮安兩府的界河。如今,泰州、鹽城二市亦以此劃界,成了蘇中、蘇北的分界線。而位于興鹽河與南北流經興化腹部地區(qū)的渭水河交匯處的大鄒鎮(zhèn),成了名副其實的泰州興化的北大門。
興鹽、渭水二河,古人稱之為南北二溪。兩溪繞一鎮(zhèn),故名“雙溪鎮(zhèn)”,此名一直延用到明朝初年。元末明初,戰(zhàn)火迭起,雙溪鎮(zhèn)近于毀滅,直到清朝光緒年間,蘇州閶門鄒氏三兄弟避難至此,隨著人丁繁衍興旺改為“大鄒莊”。
大鄒在中國的地圖上,也許只是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一個點。但在這個小點上,我讀到了純凈、純情和靜美。幾百年的時光變遷,古老的小鎮(zhèn)仍可覓到有著明顯明清風格的用“秦磚漢瓦”構筑而成的老街、古巷和舊居。
漫步在鎮(zhèn)東首的古石頭街,只見一方鐫刻著“石頭街”三個大字的石碑立在街頭,似乎在向過往行人敘說著什么。有著明顯明清建筑風格、上下兩層6間木達子門的北大街5號古商鋪,是鎮(zhèn)上閔氏經營百年之外的“閔記雜貨店”原址,它如另一處位于大街中心、座北朝南高大木達子門明清商鋪遺址一樣,濃縮著百年的記憶,如一個物語,堆積著歷史。我腳步慢移,思緒隨著腳步在進行今古對照,每走一步,仿佛就會相遇歷史的聲音,它們不停地向我講述、還原封存于時空之中的過去。雖然大鄒前人的足跡,已隨時間漂移成一縷青煙,但老街留存下來的景物,卻給了我無限的遐想。此時,我雖然不能還原那時的圖景,想象中,我卻能感受到歷史留給我們的余溫。
進入大鄒,就像進入一個古老的人文氣場。鎮(zhèn)中心大街上的“鄒氏宗祠”由穿堂三進、兩廂,每進七間明式祠堂規(guī)制屋宇構成。原先正廳內供奉著鄒氏歷代祖先的牌位。清末民初,鄒氏族人在祠堂內開設塾館,成為鎮(zhèn)上最大的“學府”。彰顯著大鄒先民對教育與文化的崇尚與躬行,并且作為一種文化血緣綿綿不絕延續(xù)至今,形成大鄒的一種個性、稟賦和精神氣質。當你從街頭走過,但凡是個文化人的樣子,大鄒人便會對你高看一眼,敬重三分。自然,不惜血本辦學興教,培育后人,更在情理之中。
南街上有一座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間的浴室。當年鄭板橋在繼母郝氏娘家——鹽城郝家莊(今鹽城葛武郝榮村與興化下圩野鄒村隔著興鹽河相望)生活期間,常隨家人到大鄒浴室洗澡。成名后,板橋不忘舊“情”,應浴室老板請求,為其題寫“浮暄池”三個大字,并勒石鑲嵌于浴室大門之上。
此外,還有被譽為“東方黑格爾”的文藝評論家、美學家、《藝概》作者劉熙載早年也在大鄒生活過。清道光八年(1828年),劉熙載曾在大鄒一家米行學徒,過著白天做生意、夜晚苦讀書的艱難生活。延至近代,原臺灣“行政院”院長郝柏村(名伯春)先生曾從郝榮莊到鄰近的大鄒鎮(zhèn)寓居讀書。一條海峽豈能隔斷童年的記憶?我相信柏村先生定會在有生之年,重回故鄉(xiāng),在當年的求學的路上來一曲朝花夕拾。
承載了太多人文演變的歷史密碼。我被這里的時光物語所打動,不知不覺對大鄒的一切生出親近和好感來。
這里空氣清新,呼吸舒暢。河流是這里的血脈,樹木是這里的靈魂。水和綠成就了大鄒的鐘靈與毓秀,水體和綠化相映成趣。這里有一種穿越歲月的情韻、一種純凈而獨特的本色,一種返璞歸真的輕松、一種怡然自樂的隨意,這里淳樸和友善的生活遺風,時時散發(fā)著特有的原始的味道。
走讀大鄒,是一種享受。當我在流動里,與大鄒的街巷親密接觸互訴衷腸后,便以腳步叩響自然村落——賈所。在這里,我讀到了明狀宰相李春芳與土地廟的故事,也讀到村民“崇儒尚教”的傳統(tǒng)。這個村現有博士3名,在各大院校任教任職的也有10多名,每年高考本科進線率也遠遠高于其它村。在村里的文化廣場,當我的目光與李春芳塑像相撞時,手抓書本的李春芳,用一雙充滿智慧的眼睛,神秘地向我傳遞著兩個時代的不同聲音。
漫步賈所的街道,凝望順著街道流淌的河水,藍天下,河水清澈,小魚在水面上不停的追逐,小蝦也隨著水草捉著迷藏。河水把賈所切成一塊又一塊,而一座座小橋又把它們相連在一起。在這里,纏繞村莊的是水,而纏繞水的又是那青青欲流的綠。這些綠色,哪怕是細小到一片小小的葦葉,也在河水邊、或在水泥駁岸的石縫里頑強的張揚著自己。
賈所因水而秀,有著大鄒鎮(zhèn)所有村莊的概貌特征??諝馇逍拢铀蚊?,河兩岸水泥駁岸上的釣魚臺,溢出了農家多少閑情逸致。村民文化廣場,以穿村河流為依托,李春芳塑像與水體綠化相映成輝。村內的街巷樹影搖曳,兩邊的墻上掛著本村農民書畫家孫兆宏的作品,營造了一個個綠色風光帶,融人文、景觀于一體的親水走廊。
小村古樸,不等于沒有現代風情,廣場、街心公園因小巧玲瓏而可愛,晨昏都有鍛煉身體的人在打太極拳、羽毛球、跳舞、唱新潮的流行歌和古老的淮劇。這里的女人也同樣很時尚地在水鄉(xiāng)深處演繹著一道道靚麗的風景,她們或秀發(fā)飄逸,或裙袂翩飛,俱搖曳多姿,亂花迷眼。姑娘們很少抹眉畫眼的,白里透紅的面頰都是健康的自來色,本色得讓人想起秋天熟透的蘋果,也讓人記起流失的歲月,以及對返璞歸真的啟悟。當然也不乏新潮大膽的,穿了低胸的上衣脫胯的褲子,有意無意間閃現出一道溝溝一片兒小白肉,撩動雪白刺目的玉腿旁若無人地咵咵走過去,刺激你想入非非的無限遐思。
在這里,有一種文化與水土一絲一縷互相滲透著,形成了一個特有的靈動細膩的氣場。淳樸、友善、好文的生活遺風,處處散發(fā)著一種原始的親和力,像一面鏡子,既折射著歷史,也反映著時代,或多或少地存留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境界,更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和心理。在這里行走,能讀到傳統(tǒng)文化與本色習性的延續(xù),
賈所是大鄒的縮影,也是大鄒的寫照。不因地理條件與視野的局限,也不因占有多少財富和多少青睞,卻很自然、隨性、閑適,在歷史的長河里,按照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運行節(jié)拍,不急不躁、淡定閑適地演繹著自己的生命,幾分淡泊,幾分風韻。用清淡的人文編織一個靜美的世界,為自己撐一方安然自在的天空。
大鄒,古風依然,儒雅浪漫!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