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規(guī)矩多
來源:作者:宋宏建時間:2014-01-06熱度:0次
人類從原始社會起,由于生產力落后、認識和文化水平低下等因素,便產生了對大自然崇拜、敬畏、恐懼的心理。久而久之,也就漸進演化成一種自覺約束行為的信仰方式,以期通過它來達到趨吉避兇、祈福納祥的目的。提起這些約定俗成的“老規(guī)矩”之多,恐怕非大年初一這天莫屬了。
生瓜蛋的歲月里,春節(jié)這天的后半夜,平常寧可尿床都憋不醒的我,只要一聽見雞叫,就會順溜溜麻利起床,挨家串戶竄去揀拾落地未炸的鞭炮。但這五更起床有講究,不準打噴嚏,說法是打了當年要生病。有一年我起床惶急嗓子癢,剛一張口,老爹就在新春伊始的第一時間里舉起了鞋掌(但忌諱新年沒打下去)。除了打噴嚏,像“打”、“殺”、“砍”、“死”、“斷”、“破”、“壞”、“輸”、“賠”、“窮”、“鬼”等等字眼都不許說,說了就掌嘴。看見誰家大門上貼個“童言無忌”的紅紙條,就和打碎了東西說“碎碎(歲歲)平安”一樣,是一種破解“兇兆”的補救措施了。
大年初一的早飯是吃餃子。這一天三頓飯要吃的菜肴都是年三十夜里備好,只下鍋或煮或炒弄熟就行。餃子煮爛了不能說“爛”,要說“掙”了,以免破財。吃罷早飯的規(guī)矩是,老爹領著我和哥哥、弟弟去磕頭拜年,先大爺二爺三爺家,后大伯(父親老二)三叔堂叔家,按血緣由近到遠、由長到幼的順序依次進行。這樣磕來拜去,整整一晌就過完了。
春節(jié)這天的下午,我一般都是在外跑著瘋玩。但回到家里,所有人都知道:不準動土,怕驚動土神,不準洗衣服,怕驚動水神;不準翻箱倒柜,怕驚動屋神;不準吵嘴打罵,怕當年紛爭不斷;不準動刀剪,不準動針線,不準打破鍋碗瓢盆和杯盤,怕破財倒霉,斷財路斷仕途甚至斷子絕孫。其中有個不準掃地、不準倒垃圾得說說,如果拜年人多,糖紙花生瓜子皮煙頭之類的皮殼、渣滓、紙屑滿地都是,非打掃不行,那就一反常態(tài),改從里往外掃為從外往里掃,這是一個變通處理,象征著財寶進門,掃好后裝在垃圾桶里不倒,財寶也就留住了。 還有,春節(jié)的一天三頓飯不讓在火上烤饃,怕臉上長豆豆疙瘩;不讓在湯里泡饃,怕出門刮風下雨;吃罷飯要說“吃好了”,不讓說“吃完了”,怕沒啥吃餓肚子。另外,這一天供奉神位的香火也不能滅,以示神靈的保佑和福壽連綿不絕;這一天的爐火始終要始終保持燃燒,以示當年的日子紅紅火火,蒸蒸日上。
眼下的大年初一,住在同一城市或距離較近的年輕人,都喜歡趁熱鬧回家看老人。而“老規(guī)矩”里的這一天,出嫁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只能呆在婆家接待拜年的人。如果這天女兒回娘家,會把娘家“吃窮”的。所以新媳婦回娘家的日子必須放在初二,老閨女放在初四或初八的雙日子才吉利……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在農歷新年的第一天,人們都希望有個好兆頭,百事遂心,萬事如意。因此,這一天禁忌很多,比如不動土、不動剪、不動針線、不倒垃圾等“老規(guī)矩”,在很多地方一直保持到初四,過了“送窮五”才徹底取消。因為正月初六是大吉大利之日,店鋪開業(yè),百事開張,喜氣盈眸??傊?,我所知道的“老規(guī)矩”,雖然有點封建迷信,但卻集中體現了人們趨吉避兇、渴望幸福美滿的心理訴求,也算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tǒng)文化吧。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