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xiāng)初秋
來源:作者:朱玉富時間:2014-01-06熱度:0次
“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要穿棉”。不知不覺間,炎熱的夏季已被三場秋雨澆涼。早晨的悶熱濕氣也不再濃重;瘦了身的太陽,光線也變得清亮起來;‘秋高氣爽’,一早一晚,天氣也涼爽了許多;一切都被秋日暈染的那么舒舒服服,郁郁蔥蔥?!按げ坏瓤停?jié)氣不等人”。昨天還是暑氣蒸騰,一夜之間已進入了初秋的視野。
盛夏猶如一位麻辣的川妹子,有任性妄為之嫌,人們即使躲開她的鋒芒,也無法躲得了她那煙熏火燎的燥熱。原以為一晃而過的炎炎夏日,卻久久滯留在城市和鄉(xiāng)村,津津有味地關(guān)照著市井和農(nóng)事,對萬物的感受卻不肖一顧。
“立了秋,掛鋤鉤”。也許秋季不顧及夏的感受,手中的接力棒還沒有傳遞好,就加速了“秋老虎”腳步,面對季節(jié)的自然更替。我不禁釋然:世界萬物,是不以自身的意愿為轉(zhuǎn)移的。季節(jié)的更替是自然的規(guī)律,季節(jié)的變化摻雜了人為的因素。
“春雨清谷天,夏滿暑相連”。今年的初秋和盛夏氣溫沒有什么顯著的差異。共同點就是今年的雨水比往年偏多,降下63年之最,盡管如此熱浪還是鋪天蓋地彌漫大地。“立秋核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紅了皮”;“季節(jié)不分明,沒有好年景”。不熱何以冠名為盛夏?不烈何以貫為“秋老虎”之稱呢?初秋的烈日仿佛積聚了整個夏日的熱量,他要抓緊秋收前把大地有生命的植物催熟,把沒有生命的植物烘干,期待人們熱熱鬧鬧的收獲。播種春的希望,收獲秋的金黃。別說秋陽等不及,大地等不及,就連農(nóng)人也等不及了。立秋后,莊稼人習慣了一大早就跑到自家的農(nóng)田里欣慰地在田埂上走來走去,看著漸黃的秧葉下垂著沉甸甸的谷穗,心里比蜜還甜?!傲⑶锴缫蝗眨r(nóng)夫不用力”;如果是往年,農(nóng)人看著稻田里的水越來越少,眉頭就緊了,因為田里沒有水,打谷熱氣更灼人,稻谷葉刺激著肌膚??山衲甏蚬炔灰粯幽兀r(nóng)人需要把稻田里的水放干后,經(jīng)秋陽烘干,田里至少能立得住人的腳跟。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反差呢?原來農(nóng)村自從修了村村通公路后,各種中小型的收割機、脫粒機能經(jīng)過鄉(xiāng)村公路,直接下到田里作業(yè),秋收夏收也逐漸實現(xiàn)機械化操作了??粗惠v輛來自外省的聯(lián)合收割機,在鄉(xiāng)村公路上排成一列,像大地豐收前的迎賓使者。農(nóng)人可是喜上眉梢,立秋后就天天掰著指頭算著打谷的日子,真是“秋不涼,籽不黃 ”啊,他們終于等來了打谷忙的日子。
隆隆的收割機在開闊的稻田里馳騁,遠遠的田埂上站著一圈子人,大家既是看熱鬧,也是看收成,同時也在候著自家的莊稼地。以前要一星期才能打完的谷子,如今五六臺機器同時操作,只需大半天時間就收割完了。“三秋不如一麥忙,三麥不如一秋長”。天時地利人和,一鼓作氣,把谷脫粒曬干進倉,實實在在,干凈利落。過去人工打谷,天氣好一天打一天,曬一天,十天半月谷子還進不了倉,要是遇到三五天下雨,谷子在田里就發(fā)霉了,那是莊家人從老天嘴里奪糧的日子。如今,機械化操作完全避免了那樣的遭遇。盡管一年打谷一家人花去勞務(wù)費三四百元,也是絕對放心和值得的。
秋收成為今年初秋的主旋律。原本艱辛的打谷農(nóng)忙季節(jié)因機械化的操作變得輕松而愜意。在整個活動中,人們一直保持著秋陽般熾熱的激情,鄰里互幫互助,彼此挑擔回家曬谷,甚至機械司機用餐都在農(nóng)家進行。男人們在外協(xié)助打谷,女人們在家里忙生活,打谷機在村里待上幾天,就在村里吃住幾天,農(nóng)人的淳樸和厚道,使外地機械司機跟當?shù)厝私Y(jié)下了真摯情誼,于是約定來年再次與村民攜手,完成下一年的秋收任務(wù)。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立秋仿佛成為農(nóng)人秋收前的預備哨聲。進入初秋,整個大地在秋陽的炙烤下,作物也加快了成熟的步履,沉甸甸的稻穗,成熟的玉米,彎腰的高粱,集結(jié)在土壤里的花生,大個的地瓜……在初秋時節(jié)盡情地噴墨,把整個秋收裝扮成一幅水墨畫,濃墨而重彩!歲月如履,一季芬芳轉(zhuǎn)眼隨風而去,也留一片荒蕪的田野。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