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至今憶秋千
來源:作者:王琳寶時間:2013-10-30熱度:0次
清明前夕,回鄉(xiāng)祭罷先人。從老墳回家的半道,不經(jīng)意間,路邊打麥場上高架的秋千,如磁石般吸引了我的目光。明媚的春陽下,一群天真爛漫的少年,你方蕩罷我登場,輪番蕩起秋千,伴著充滿童稚的歡呼,在空中劃出一道道美麗的弧線。
“薄暮何人吹觱篥,新晴幾處縛秋千。彩繩芳樹長如舊,唯是年年換少年。”默念著白樂天的詩句,鬢發(fā)如雪的我不由感慨系之,頓覺心熱眼濕。那春風和童心一起鼓蕩的秋千,霎時在我心里激起幾多幸福的回憶。我直想高喊一聲:久違了,故鄉(xiāng)的秋千,兒時的伙伴!
兒時的秋千架,遠不及今天鋼制的氣派。多是就地取材,一根榆木橫桿,綁在相近的兩棵大樹上,橫桿上系兩個鐵環(huán),其上挽上結實的麻繩,下端再固定一塊木板,便算大功告成。就是在這樣簡陋的秋千之上,每年春節(jié)前后乃至清明,我和小伙伴們形影不離,于兩根麻繩之間蕩高飛遠,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
及至長大方知,蕩秋千由來久矣。一說為春秋時齊桓公從北方山戎引入;又說為漢武帝時后宮之戲,本作“千秋”,為祝壽之詞,后世語倒為秋千。據(jù)《開元天寶遺事》記述,天寶年間宮中至寒食節(jié),競豎秋千,令宮娥戲笑以為宴樂。玄宗呼為半仙戲,都中市井相與仿之。由此可見,古時蕩秋千盛況空前。王維寒食詩狀曰:“秋千竟出垂楊里”,陳子龍詩亦有“禁苑起山名萬歲,禎宮新戲號千秋”諸句。宋歐陽修詞云:“堤上游人逐畫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綠楊樓外出秋千?!狈泊说鹊?,不一而足。
秋千,古時出自宮廷,逐步受到宮女青睞并專為游戲主角。明清以降,方才逐漸風靡,成為大眾游戲。尤其在農(nóng)村,更是以少男少女參與為主。特別是秋千與雜技的融合,更讓人們嘆為觀止。那驚險的空中騰翻,以至空中飛人,簡直讓人看得驚心動魄。大有“翻身倒垂猿掛樹,半寸腳尖鉤索住。旋空忽作轆轤轉,亂卷煙云目為?!敝畡?。
還記得,古代有首詩詞和數(shù)學密切相關,其曰:“平地秋千未起,踏板一尺離地,送行二步與人齊,五尺人高曾記;仕女佳人爭蹴,終朝笑語歡嬉,良工高士素好奇,算出索長有幾? ”那時初學方程式,老師曾拿此題考過我們,結果答案紛紜,亦頗妙趣橫生。
今日秋千,城中公園常見,城市少年亦樂此不疲。但在我看來,其雖已改頭換面,鋼骨鐵架,華麗包裝,卻全非少時鄉(xiāng)村之物,了無當年天然之趣。四十年白駒過隙,彈指間物是人非,即便時至今日,我還是倍加懷念兒時鄉(xiāng)村依樹而建的簡易秋千:黃土場地,土生土長,楊槐濃蔭,兩根麻繩,一塊木板,翩翩少年,滿場歡呼,原汁原味……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