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蕩山水怡心神
來源:作者:王琳寶時間:2013-08-16熱度:0次
八月秋高,成雁蕩之游。拾級而上,曲徑通幽,那奇峰異洞、怪石深穴、飛瀑流泉、竹風松濤撲面入懷,一下子把尚余耳畔的溫州市囂蕩滌殆盡。登頂東望,海揚碧波,橋飛天塹,桅懸白帆,頓覺胸襟一闊,百憂皆無,令人欲將心底往事抖落出來,悉數(shù)在秋陽爽風里晾曬一番。
山中小住,晝賞夜觀,水墨青山,爽心悅目。清晨或午后,我像一尾快樂的游魚,隨著人流逡巡于雁蕩山里。峰回路轉,青山秀水誘人腳步輕快;移步換景,旖旎風光兩眼應接不暇。月白風清夜,我信步石徑,濯足清溪,近看流螢飛舞,遠望翠峰勝景,把詩情文思浸潤在水聲燈影里。我甚至覺得白天的游覽像是“逛廟會”,熙熙攘攘中有點囫圇吞棗;夜晚的觀望類似“看花燈”,朦朦朧朧里更見別樣之美。
靈峰惟妙惟肖的千姿百態(tài),生動詮釋了“東南第一山”的形勝。白日從靈峰寺左望,只見一山劈為兩峰,宛如仙人合掌;而夜幕降臨時仰觀,此峰酷似情侶相偎;若借朦朧月色抬眼看去,卻幻化為豐滿的雙乳;再換角度仰視,又恰似雄鷹斂翅……眾目同觀,一峰多景,奇絕罕見,讓人感嘆自然造化,鬼斧神工!我遂信詠拙詩記之:“時空變換景殊同,客到峰下知空靈。寰中絕勝史有記,海上仙山四海名?!?br> 如果說靈峰極盡了山之秀,而靈巖則于秀美之外匯聚了水之韻,那蜿蜒曲折的臥龍溪便是她的點睛之筆。清溪自峽口流出。入口有上圓下方巨石兀立溪右,上鐫“鐘鼓齊鳴”,此即“鐘巖”,道左有“鼓巖”相對。綠風徐來,松濤水聲,鳥語人言,幻似空谷梵音,暮鼓晨鐘。復前行,道右臥石斜鐫“靈巖”二字。迎面峭壁千尋,初看橫亙如屏,復觀如風展旌旗,號曰展旗峰。前有石橋跨溪,對過立一巨石,刻有國畫大師潘天壽所書行草詩:“一夜黃梅雨后時,峰青云白更多姿。萬條飛瀑千條澗,此是雁山第一奇?!蹦畲俗?,亦記起袁枚詠展旗峰詩:“黃帝擒蚩尤,旌旗不復收?;癁槭秸?,幅幅生清秋。”遂思接古今,興趣盎然。但有大師在上,后生豈敢班門弄斧。惟盼歸來后能早睹潘氏《雁蕩山花》《小龍湫》等描摹雁蕩之佳作,借以激發(fā)山水游記之文思。
“二峰合掌即仙鄉(xiāng),九層危樓洞里藏。玉液一泓天一線,此中莫問甚炎涼?!钡请A歇喘之余,觀音洞前的山石上,我品讀著鄧拓于1960年的題詩,心中五味雜陳,了無觀景之趣。莫非這位學富五車的大家當年登臨雁蕩之時,即已洞悉出高樓之“?!焙褪缿B(tài)“炎涼”?否則六年后他怎么會被誣為“三家村”之首,甚至為《燕山夜話》《三家村札記》冤死了卿卿性命!那佛樓里的一指觀音,可否藏有唐代高僧善牧的影子?那“漱玉”、“洗心”二泉,可否就是佛祖晶瑩的眼淚?人事紛爭,海濤難平,鳳凰涅槃,華夏新生。令人欣慰的是,這首題詩遠比他的主人幸運,竟在這崇山峻嶺中躲過“文革”浩劫,至今與佛家清靜之地人文相諧,讓雁蕩山獨享國之“墨寶”,洋溢著一代鴻儒清俊淡雅的書香!
拜罷觀音,又瞻龍湫。“雁蕩三絕”,大龍湫獨占鰲頭。龍湫之水從190 米高的連云嶂奔流而下,跌入錦溪深潭,凝霧堆雪,聲震遼遠,攝人心魄。聞有金聲玉振之韻,觀有洗心滌肺之感。難怪南宋樓鑰詩云:“北上太行東禹穴,雁蕩山中最奇絕。龍湫一派天下無,萬眾贊揚同一舌。”徐霞客更是言其“怒濤傾注,變幻極勢,轟雷噴雪?!鼻逶丁洞簖堜小吩妱t傳神寫意:“龍湫之勢高絕天,一線瀑走兜羅棉。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為煙。況復百丈至千丈,水云煙霧難分焉?!?#160;
雁蕩山形成于白堊紀,屬流紋質火山巖地貌,加之風侵雨蝕,奇秀險絕兼?zhèn)?;更有佛教熏陶,人文歷史薈萃,典章軼聞多多,非短時可以窮盡。然擷其精華,游“三絕”、拜觀音、品“五珍”、嘗海鮮,愈覺東南形勝蕩人心旌,丹山秀水怡神養(yǎng)性。游興既抒,亦不虛行。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