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中的蘆葦
王琳寶
雁鳴長天,秋風蕭瑟,正好去黃河灘看蘆葦。
山腳下,田埂邊,池塘旁,蘆葦綠意日褪,金黃深染,蘆花飛白。她們婀娜秀美的身影隨風舞蹈,和飛來飛去的水鳥一起,使荒天野地間充滿詩情畫意。一川蘆葦,百方魚塘,錦鱗戲水,釣者歡歌,真?zhèn)€是“蘆葦深花里,漁歌一曲長”。
置身蘆葦叢中,悉索有聲,蘆葉拂面,蘆花滿身,清心怡神。襯以逶迤邙山、滔滔大河、無際曠野,這獨有的蕭瑟,甚或蒼涼,在凡人眼底,競可以定格成一種稀世絕美。
這些生長在黃河灘的蘆葦叢,以一派喧天奪地的氣勢令人啞然失語。神奇的大自然,隨意開辟這一處荒涼,一方沉靜,讓一根根纖細的蘆葦,結盟為莽蒼的叢林,用亙古不變的默然佇立,濾去俗世的浮躁和喧囂,讓多少塵埃就此落定。
蘆葦,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命力極強,耐水澇,抗鹽堿,猶喜河汊湖泊,灘涂濕地。她們或連片滋生,狀若浩蕩方陣,或零星分布,宛如天女散花。她們生長著是一道風景,收割后又可編席、造紙,繼續(xù)以別樣的形態(tài),便利人們的生活學習。
小時候在鄉(xiāng)下,塘堰、河岸、荒野,蘆葦隨時點亮人們的眼睛,連割草放羊時更與它們親密接觸?;丶疫M屋,抬頭是蘆葦結的頂棚,俯首是床上的葦席,葦席圈就的糧囤立在墻角。生活在蘆葦的空間里,一年四季溫馨愜意,睡夢里不時會有那綠意葳蕤的葦叢,和那飄渺如煙的蘆花……
蘆葦雖一介禾草,但她們的影子卻沒有被歷史風化?!对娊洝防铮袩o名氏“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之信吟;《琵琶行》中,有樂天“楓葉荻花秋瑟瑟”之喟嘆;《晚泊牛渚》里,有劉禹錫“蘆葦晚風起,秋江鱗甲生”之素描;《雨后宿劉司馬池上》,有賈島“蘆葦聲兼雨,芰荷香繞燈”之特寫。就連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意大利人黛萊達曾說“我們是蘆葦,風是命運”!甚或哲人帕斯卡爾亦言“人是會思想的蘆葦”!
以葦為伍,漫步長灘,我心馳神飛。遂想起達摩高僧一葦渡江的傳奇故事,想起白洋淀、陽澄湖蘆葦蕩中的抗日烽煙,想起寧夏沙湖蘆葦的別樣風情。撫今追昔,問天詰地,思忖人生,似覺“人和蘆葦”已然成了哲學思辨。人雖貴為萬物之靈,卻和蘆葦一樣纖細柔軟,生若流星,過客匆匆,但是當人成為會思想的蘆葦時,卻能蘊積起無窮的智慧和力量。如此這般,是做梵高筆下一株憂郁的向日葵,還是做一株風中的蘆葦?便不是什么兩難之選。
如今葦箔、葦席等大路制品,早已淡出人們的生活,惟有在農村依稀可見。但蘆葦卻以藥品、紙張、絲綿、建材等新的形態(tài)造福于人。她們春榮冬枯,生生不息,益世濟人,蔚成藍色星球的亮麗風景,人類世界的第二森林,各種生物的幸福樂園。
一株蘆葦,一腔相思,一川葦蕩,一片深情。人世間既有這樣美好而又忠實的朋友,有誰不愛和她們結為芳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