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里的苦與樂
來源:作者:鄧振時間:2013-08-13熱度:0次
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lǐng)全中國人民從趕走日本侵略者到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十多年來,人們非常樂道的是吃、穿和住的變化太大了。尤其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小日子可以說是“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吃的講營養(yǎng),穿的求漂亮,住的追寬敞”。我覺得這廚房里的變化也一樣非同尋常的呢。
我出生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小的時候只要是晴天每天就得砍兩擔(dān)柴。記得開始幾年還是上山砍柴有選擇的,選大根的,去葉,就是我們當(dāng)?shù)厝怂f的正宗“光桿桿標(biāo)志柴”,但是到后來就連茅草和荊棘兜統(tǒng)統(tǒng)地砍回家做燃料了的。
一次煮飯,我肚子里在咕咕地餓得叫,心想把火燒得旺一點(diǎn),盡快地把飯煮熟。既不怕荊棘刺,也不怕茅草割手。一個勁地往灶膛塞柴。哪里知道塞得越多,整個廚房被濃濃的黑煙嚴(yán)嚴(yán)地圍著,直嗆得我淚水長流,這時父親做工回來看到我的狼狽相,走過來一邊抽出一些柴草一邊用一根木棍把茶哦草挑松。這時火苗就“騰”地一聲躥上來,他笑著對我說:“人要懂經(jīng),火要空心”。這時,母親也在旁邊說,你的老爸就是燒柴火厲害。不過那些因?yàn)椴癫葸€沒有干透,老爸燒火做飯菜被熏得眼淚直流的情景也時常在我的眼前閃現(xiàn)。
1991年我參加了國土管理工作后,自然沒有時間上山砍柴。不過那時候山上連茅草和荊棘也非常少了。我家里早就開始燒煤,但是煤炭離我家有幾十里遠(yuǎn)呀。一天只能挑一擔(dān)煤。于是乎我若在炭山附近工作時,我就從熟人家借一根扁擔(dān)和兩只芋篩順便挑一擔(dān)煤炭回家。但是不能很好地掌握煤炭的質(zhì)量,制作煤球時兌進(jìn)黃土的分量就成了難題。因?yàn)閮渡倭司蜔o法把燃燒后的煤球渣從爐膛里夾出來,土兌多了就沒有火力而且經(jīng)常熄火,往往是早上起來,老爸正準(zhǔn)備開火燒水準(zhǔn)備做飯,但一看煤火是熄的。只得重新劈那些僅有的柴進(jìn)行燒火。后來改善了煤灶的功能,裝上了熱水灶(也就是在一個橫放的鐵桶中央焊接爐膛,四周裝水,利用余熱將水燒熱以備日常生活用熱水)對煤球的兌土量如果沒有掌握好,那就得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燒煤火,廚房里經(jīng)常是烏煙瘴氣的。而這苦差使常常又落到我老爸的身上。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農(nóng)村的變化可謂是翻天覆地了的。廚房燒水用的是太陽能熱水器,煮飯用上了電壓力鍋,炒菜是無煙灶(電磁爐),還可以用液化氣灶以解停電之苦惱。這一切的變化對家庭來說真是一場“革命”。煤灶早就拆除了的,鐵夾,捅灰鉤等早就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生銹了的。房前屋后再也沒有因?yàn)槎逊挪癫荻鴵?dān)心失火的顧慮了。就是連因?yàn)榉琶呵蚨趬Ρ诘膿?dān)心也 沒有了,更喜人的是安全,衛(wèi)生,方便。一擰開關(guān)或把插頭一插就可以輕松自如地做飯炒菜?;鹆κ强梢噪S意調(diào)控的,要大則大,要小則小。不用時一關(guān)開關(guān)便熄。一切盡如人意。
說起廚房的變化,不經(jīng)意間又想起了父親。他老人家用荊棘,雜草,樹葉燒水做飯,流了一輩子的淚,在寒冷的冬天清晨為家人點(diǎn)燃融融的溫暖而受盡了不知多少的苦難,如果他能活到今天,摸一下锃亮的液化氣灶,用一用那方便便捷的電磁爐。那該多好?。?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