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備資源外業(yè)調查手記
來源:作者:枯藤殘鴉時間:2013-08-13熱度:0次
按照工作安排,這幾天由我和耕保科呂科長負責對全區(qū)10畝以上的未利用地進行現(xiàn)場踏勘,目的摸清家底,全面了解我區(qū)后備資源主要是荒草地和裸露石巖地具體地塊情況,為下一步實施土地開發(fā)復墾項目收集第一手資料。
為爭取時間,每天7點多鐘,搬上一箱水我們準時出發(fā)。
面對著航拍影像圖上花花綠綠的各類標識,幾個人時而分開時而相聚,仔細在圖上搜尋著那一抹可愛的嫩綠色(荒草地顏色標示),爬荒山、越裸巖、鉆樹林,過溝澗,撒下一路的辛苦和汗水,收獲的是一塊塊基本具備開發(fā)復墾條件的地塊
奔走很辛苦,但是我心很愉悅,因為我工作,我快樂。
第一站 蘆山腳下
到所里匯合后,一輛獵豹一輛普桑,載著我們一行六人,很快就來到了廬山西側腳下,這是我們今天行程的第一站,圖上顯示為山南坡為70畝左右的荒草地,西側緊挨著是一大片的裸礫石巖地,車子就停在地塊東側的山間路上,路東大片整齊的土地,就是我們2010年耕地占補平衡項目庫廬山地塊,那塊地由于地形復雜巖石多,實施難度是當年五個項目之首,費用低,加上土源缺乏,實施后的效果一直讓我耿耿于懷。
來的路上還想著呢,今年這么旱的天氣,一定是白地皮了,出乎意料,映入眼簾的竟然是郁郁蔥蔥的綠色莊稼:頂著黃色小花的早花生,搖曳著身姿的棉花苗,還有蓄意待發(fā)的紅薯秧,如果再能及時的落幾場雨,這新開發(fā)土地上的收獲一定不亞于我們塔山的噸良田。
山中沒有路,一行人踩著一路的荊棘,避開腳下大大小小三尖六棱的石頭,穿過山澗溝,不一會就爬上了一個大土埂,我一個人被甩在最后,緊趕慢趕,氣喘吁吁也終于爬上半山腰,展開圖,幾顆頭在太陽下湊在了一起,仔細比對,需找著目標。
由于山中沒有具體參照物,手中圖又是1比5萬的,沒有一定經驗很難給圖斑定位,幾個人一邊查看圖紙,對照地形,一邊七嘴八舌發(fā)表著意見和建議,咱雖然平時一直是個大迷糊、忘事精,但十幾年的工作經歷和經驗,不夸口的說,還是有點看圖識地的小本事。
仔細比對著圖上標注明顯的道路線和四周圍村莊、山頭,四下多走幾步,不一會就八九不離十的確定了兩個圖斑的大體位置:腳下不遠處,零散散林立著大大小小的裸露石巖和星羅棋布的采石坑朝南延伸到闞山鐵路線,西側淹沒在“二次進軍荒山”新栽的小樹林里。
整片地里稀稀拉拉沒精打采的站著幾棵雜樹,目及處或成片或成壟東幾棵紅薯秧,西邊一棵南瓜苗,是群眾自發(fā)收拾的零星地塊,有的種在大坑里,有的種在山澗里,薄薄的土層的亂石間,各色荊棘和雜草紛紛站著各自的領地。
似乎它們才是這片土地的真正主人,而我們則是闖入它們領地的不速之客,面對著如此復雜的地形,艱苦的開發(fā)條件,一直少言寡語的呂科長興奮的發(fā)表著看法“這塊地給個1萬五(畝均標準)就能開發(fā)出來,先把表面雜石、荊棘清理干凈,再用啄木鳥鑿開突出的巖石,覆上土,可不就是一塊漂亮的耕地。。。。。。。“
“現(xiàn)在耕地開墾費才多少錢一畝,給1萬五,你做夢呢,虧本的買賣誰愿意干”同行的闞所長笑著搭言,
“你放心吧,用不到退休,這塊地會被我給變成耕地的顏色”
作為整理中心主任的我,當即夸下???BR>“王主任說的沒錯,現(xiàn)在后備資源這么緊缺,早晚大饃頭吃完,也得拾起這些饃渣子 ”
“就是,咱先看著,凡是皆有可能”
大家七嘴八舌發(fā)表著各自的看法,嬉笑中,在荊棘中穿梭回返。
來的時候只是低頭想著找圖斑,竟然忽視了身邊的美景。
初夏正是山花爛漫,紫荊樹頂著滿頭淡紫色小花,像星星眨著眼睛,一只只黑色、白色的鳳尾蝶上下飛舞,或雙飛或群舞,有時候停留在葉稍,更多是飛舞在花間,我穿著一件粉紅的上衣,有一只竟然落到了我的肩上,高興的我手舞足蹈。
第二站 山頂上的綠色莊園
從西山下來,車子七拐八彎,穿過蘆山項目區(qū)來到了第二個地塊。圖斑顯示是一塊裸礫石巖地挨著一塊荒草地,經過一翻比對,我們確定石巖地就是面前的小山,海拔不高,但是周圍很是陡峭,南北走向如一條趴著的鱷魚,尾巴一直連著北山。
這種石質屬于彩色葉巖地,西側已經被開采出一條很深的山澗溝,露出或綠或黃的片片巖石,遠望山上塊石嶙峋,雜草叢生,巖縫里稀稀疏疏幾株楊樹,顯然長了很多年,卻一副營養(yǎng)不良的樣子。
這種地塊面積小,施工難度大,即使開發(fā)成耕地,意義也不大
——這么一座陡峭的山,缺乏灌溉水源,能收獲的希望應該微乎其微,我一邊打量,一邊在心里盤算放棄。
往前已經沒有路,要想查看位于南面的荒草地,最便捷的就是登高望遠,手腳并用,沒有幾分鐘大家就爬上了鱷魚頭。
我氣喘吁吁停下來,腳下是采石后留下的幾十米深的絕壁,遠遠南眺:一大片郁郁蔥蔥的樹林,近處是密密麻麻、高高矮矮的墳頭,我有點泄氣,按照目前標準,一旦開發(fā),僅僅墳地賠償就不是一個小數(shù)目。
跑了一上午,一點收獲都沒有,我們垂頭喪氣,準備原路返回。
都說上山容易下山難,剛才是手腳并用,滿懷希望興沖沖上來了,這想下山,卻不是那么容易,再加上我穿的是一雙涼鞋,兩面都是深崖,試了幾次,我都沒敢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
稍楞片刻,一行人聽取了翔的建議,順著山勢往上爬,尋找“傳說”中的下山路,撥開一人多高的荊棘灌木,小心蹬著突出石頭,我們好不容易爬上了這座山最高的地方——鱷魚背。
突然豁然開朗,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一片開闊的莊稼地,有好幾畝,全都種植著玉米,已經有一尺多高,墨綠葉子像箭一樣指向藍天,一棵棵排列整齊,精神氣十足,一條光潔的小路從玉米地里穿過,朝山下延伸,一看就是精心打理的結果。
“我門前種兩壟花生,一天兩遍水,還蔫泱泱的,這玉米種在山頂上怎么長的這么好”我很是感慨。
“這種風化以后的葉巖,最適合種莊稼,還富含多種礦物質呢”闞所指著腳下,細如粉沙、花花綠綠的土壤給我解釋。
“這山上又不能上機械,一鋤頭,一鐵锨,這得花費多少工夫?”
“就是我們開發(fā)復墾都不愿意碰的這種地方,他們靠著個人力量,就形成了這個規(guī)模,真是不簡單”
“你不知道,老百姓冬天沒事,每天扛著一把鐵锨上山,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也能開出不少地呢”,
幾個人念叨著,依依不舍的下山來。
直到現(xiàn)在,對于那片山頂上的綠色莊稼,我都念念不忘。
第三站 留下記憶的紅旗渠
下了廬山,朝左一拐彎,車子就到了310路上,沒走多遠,往北拐進了一條上山的砂石路,我一邊喝水,一邊朝著窗外閑看,驀然間一堵龐然大物映入我眼簾:灰色的大塊條石壘成的高大墻體聳立著,堵住了視線,那古舊的模樣,讓我恍惚到了長城腳下
“這到哪了?,這是什么?”我好奇的大叫,
“這是咱區(qū)的紅旗渠呀,你看全部使用大塊石頭権起的”闞所指給我看“聽說,當時可死了不少人呢!”
“就是,那時也沒有什么機械,全部都是人工,這么大的石頭一塊一塊壘上,真是不簡單”開車的帥子也跟著感慨。
真的呢,和路平行,順著山勢上行,一道石頭大渠,從南到北貫穿,有5、6米寬,剛看見的是山腳下的最南端,與國道310垂直,幾十米高,狀如長城,越往北,地勢越高,石渠越矮,等車爬上一個高坡順著山路往右拐,車正從石渠上穿過,從上面看,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水渠,間斷存上一點水,石渠沿著高坡分別往東、往西和往北分叉,窄了很多,我發(fā)現(xiàn),除了這條東西大渠,還算暢通,分叉的渠已經被土掩埋,我們通行的地方并沒有修橋或函洞,就是用土填實當做了路,看來這條費了千辛萬苦修建的紅旗渠已經走完了他的歷史行程,光榮退出了歷史舞臺。
跑了一上午,太陽已經偏西,看來是該吃飯了,一車人都在興高采烈交流著私家燒龍蝦和秘制紅燒肉的做法,我一直沉默著,當年修建紅旗渠的壯觀場景不斷在我眼前浮現(xiàn):漫山上,人山人海,紅旗招展,人人面黃肌瘦卻全都斗志昂揚,肩拉手扛,老儒婦幼干勁沖天。。。。。。一時間,我竟然忘了餓的咕咕叫的肚子。
第四站 高莊河畔
下午的第一個地塊,是高莊河堰70多畝,圖上是荒草地,位于高莊村和闞山電廠中間的田地中,南北走向,現(xiàn)狀密植著挺拔的小楊樹,遠遠看去就如一條綠色巨龍,鄰近的莊稼已經收割完畢,焚燒秸稈后的土地黝黑一片,唯有這片綠色煞是喜人。
去年所里就打算申報開發(fā)這塊地,最終沒有成功,據(jù)說,有高人指點,說如果砍伐樹木,開發(fā)這道河堰,就會破壞整個高莊村的風水,搞不好還會死人,迫于群眾壓力,只能放棄。
依我看來,他們所謂的風水其實是無稽之談,但從生態(tài)學的角度來講,這片綠色長廊確實是整個村莊的天然屏障:正好可以阻擋東面電廠滾滾的煙塵。
雖然了解這情況,為慎重起見,我們還是踏上了這塊土地。
車子在大堰最北端小路上停下來,離楊樹林有一小段距離,中間有零星種的辣椒和一片才翻過的空地,午后的太陽火辣辣的,感覺很近,我沒有取遮陽傘,頂著圖,一路小跑,準備穿過這片空地,到大壩上查看。
“你們踩了我的莊稼了!”
我們剛努力爬上大坡,身后不遠處傳來一陣大喊
轉身細看,就在我們車前面路上,站起了一個扶著鐵锨的老太婆正兇神惡煞般沖著我們大聲嚷嚷,
“我地里好不容易點上東西,都被你們糟蹋了,干什么的”!
“這不是空的嗎,哪有莊稼的影“翔小聲嘀咕著。
“大娘,對不起,我們不是故意的”我趕緊陪著笑臉大聲道歉,
她不再說什么,朝我們慢慢走來,
我和翔趕緊展開手中的圖,認真查看起來。
等我們返回的時候,正碰上她,身后拖著一把锨,黑黑瘦瘦,滿臉的皺紋,看來有70多歲,
“你們在干嗎?”她充滿了好奇,
“我們準備給整地的——”剛才的事情讓翔的語氣很沖,
“你們整地,好事呀”她立馬臉上堆滿了笑,討好似給我們極力作解釋“剛才可別見怪,前天落雨,我剛點的豆子,怕踩!”
這片河堰的盡頭高低不平,一看就是她自己獨自開墾的零星地,一棵棵辣椒很茁壯,是精心侍弄的結果,一定付出了很多辛苦。
我自己也在樓下空地開墾出一片巴掌大的地方,種上幾棵茄子和花生,每天早晨和晚上只要有時間,我都要仔細巡視一番,就像每天晚上看兒子一樣雷打不動。
澆水、拔草、逮蝸牛,松土,我很是用心,一天早晨,有人倒車,不小心爬過路牙石,壓歪了我一棵茄子,我心疼好半天,又不好說,趕緊搬了幾個花盆擋上,想著自己那棵被壓彎的茄子苗,我感同身受笑著再次給老人道歉。
一棵莊稼不能收獲滿囤滿倉,滿足我們的需要,但是一顆莊稼也是莊稼,那是我們收獲的希望,我懂那位老人的心思。
其實我和她,都是在做著相同的工作,那就是把荒草地變成我們的賴以果腹的莊稼地。
第五站 大運河畔的綠色暢想
昨天跑了整整一天,弄得腰酸背痛,從局里出發(fā),一路上靜悄悄,四五個人都沉默不語,全沒有了第一天的興奮。
今天要查看的是汴塘鎮(zhèn)大運河畔地塊,地籍圖上顯示為幾百畝的荒草地,這對于我,一個整理中心主任來說,算得上是一塊大肥肉了,要知道每年上千畝的耕地占補平衡指標,早讓我們筋疲力盡,我們區(qū) 屬于山前平原,后備資源相對匱乏,經過十幾年的開發(fā)復墾,已經面臨嚴峻的考驗,真是有那么幾百畝的荒草地具體開發(fā)條件,也不枉我們這兩天奔波的辛苦 。
對于經常跑現(xiàn)場的我來說,運河兩岸的情況我還是了解一些:其他鎮(zhèn)上運河兩岸幾乎都栽上了楊樹,而且早已經出具規(guī)模,成了運河兩岸綠色的屏障 。
每個河段情況千差萬別,我們還存著一點幻想:既然地籍圖上標注的是荒草地,八九不離十,怎么也會有點,就是有個百八十畝也行。
還是眼見為實,車子在莊稼地里穿行,走了好久,終于到了目的地,一下車,一陣涼爽的風吹來,像三伏天吃了甜西瓜一樣讓人感覺渾身暢快淋漓,眼睛所及都是粗大的楊樹,筆直的樹干,茂密的樹冠,遮住了頭上的藍天,留下一地的陰涼,我們以為找錯了地方,趕緊攤開了手上的地籍圖,幾個腦袋又一次聚集在一起,反復斟酌、比劃,真真切切就是這個地方。
“原來這里是一大片荒草地,幾年前被群眾承包都載上了楊樹,土層厚,又不缺水,幾年就長成了這樣”同行的村里干部給我們解釋,
“真是要開發(fā)也容易,把樹木砍了,清理一下樹根,再進行平整,也挺簡單”這幾年村里都嘗到了土地開發(fā)復墾的甜頭,很是積極。
上級撥款,不用村里掏一分錢,就把荒草地、裸巖變成了耕地,還給建設相應的各類配套,天上掉餡餅的美事,誰不愿意。
“我看這塊地行,比起山地開發(fā),簡單多了,明年就納入項目庫,二、三百畝,可不是小數(shù)目”老呂津津樂道,作為耕??崎L,每年都要申批大量的建設用地,而其中的占一補一,就成了他最頭疼的事情,對于他來說,每一塊具備條件的后備資源,都是一塊香餑餑,自然是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這么一大塊樹林地,要是砍了,真是讓人心疼,如果讓我選擇,我寧可不要啥耕地指標,你看看,這兩岸蔥綠的樹木,還有這大運河,多美的一副畫面”。
我們已經穿行到河邊,運河上波光粼粼,岸邊樹木婆娑,一陣風吹來,樹葉沙沙作響,像在呢喃,又像在唱歌,遠眺河如白練,樹如衛(wèi)兵,一動一靜,相輔相成,此時,岸邊的樹木成了運河的綠色屏障,而蜿蜒遠去的河流,則滿載著樹木多少美好的愿望。
我的提議,似乎促動了大家心思,一個個都不再吱聲,眼睛卻都在貪婪的享受著面前的美景,口鼻中呼吸著在城里難得一見的清新的空氣:夾雜著樹木、青草和河水散發(fā)出的淡淡青澀的滋味。
這種滋味已經遠離我們太久,但是一直都存在我們記憶深處,當我們在城里被水泥、鋼筋的建筑環(huán)抱,被汽車尾氣騷擾,被大街上各種氣味包圍的時候,這種滋味就成了我們深深的懷念。
作為一名常年奔波在土地開發(fā)復墾現(xiàn)場的我,常常會自覺不自覺的陷入矛盾中,面對一塊野草雜生的土地或是一片濃密的樹林,或是一條幾十年來一直汩汩流淌的河溝,我既陶醉與它們原生態(tài)的魅力,可又不得不面對現(xiàn)實——為了增加耕地指標,去改造和開發(fā)這些地塊,當看著怪石嶙峋,雜草叢生的荒地,經過我們的治理,變成可以收獲的莊稼地,看到當?shù)剞r民臉上滿意的笑容,我又為自己所從事的這項工作感到驕傲和自豪。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