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聚,在龍溪河畔
來源:作者:卿仁東時間:2013-08-09熱度:0次
小聚,在龍溪河畔
最近越來越怕應(yīng)酬了。
一般宴請總是借口胃痛不愿參加,畢竟已到知天命之年,身體和精力已大不如前,反應(yīng)也越來越遲鈍。坐在桌子上自己不覺得、別人也覺得沒有必要再拋頭露面、丟人現(xiàn)眼了。
不過,本次宴請有點特別,東道主是一位剛從長沙回來的、癡情文學(xué)、年長我數(shù)十歲的老人。他不僅年老睿智,而且其作品厚重。那《沉重的歲月》,讓人感到其人生經(jīng)歷肯定也是沉重的。如今漫漫的人生之路已經(jīng)走過了最坎坷的路段,開始漸入佳境。
昨天,他特意給我發(fā)了一條短信:明天龍溪河畔小芙蓉樓小芙蓉廳小聚,為使老同志盡興,最好不帶小車司機入內(nèi),特致!
我不敢多問參加小聚的有哪些人員,側(cè)面問了幾個作協(xié)副主席,也不知道,只得到時如約而至。誰知道除了俞蘭桂和我外,其他人員都在七十歲以上;除了唐柏林外,其他人員都有作品入編我負責編輯的《東安當代散文選》。
這是一次不帶任何功利的私宴,也是一次很有特色的小聚!
首先,由東道主李浩然老師介紹參加小聚的人員,接著介紹本次小聚的目的。李老師說,本次小聚是一次老人的文學(xué)聚會,喝文學(xué)酒,談文學(xué)話,表演文學(xué)節(jié)目。法國人說,法國可以沒有總統(tǒng),但不可以沒有巴爾扎克。吃飯不可以沒有菜,沒有文學(xué)社會就不可能文明和進步。除作協(xié)主席和文廣新局局長外,都是七八十歲的人了,都是有故事的人,有些人都心懷絕技呢,等會就可以見識一下他們的身手。
過去赴宴,一般要在空調(diào)房里等很長時間,一邊吸著二手煙,享受著別人的“恩賜”,熏得眼睛睜不開,昏昏欲睡,呵欠連天;一邊看人家在“經(jīng)濟半小時”上,如何將他人口袋里的錢變?yōu)樽约嚎诖锏腻X。度時如年,等待開餐。開餐了幾杯酒下肚,肚內(nèi)火燎火燒,生命真的有不堪承受之痛,又希望快點結(jié)束“酒戰(zhàn)”,然后溜之大吉?;蛘呦露Q心,下次再不赴此此類宴會。
這次小聚,開始共同兩杯酒,一杯祝愿大家身體健康,天天快樂,返老還童;一杯祝愿東安的文學(xué)事業(yè)燦爛輝煌,暫入佳境,走出“武將赫赫,文士了了”的陰霾。然后進入互相敬酒階段,一圈下來,幾兩酒下肚,豪情就上來了。
胡楚鹍老師是我們機關(guān)胡主任的父親,他曾經(jīng)是一所學(xué)校的校長,著有《風雨情愛》一書,他站起來唱了一首《紅樓夢》主題歌——《枉凝眉》,讓我們感受到“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女無暇”,進入“紅樓夢”的境界。當然他并沒有讓我們感到人生如夢,接著他又唱了一首自己創(chuàng)作的《人生第二春》,“當我們上完最后一堂課,當我們批改完最后一篇作文……”這是一首昂揚向上的歌曲,一掃“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暮氣,催人奮進;那種“人知天命,離崗?fù)损B(yǎng),功未成、身已退”的陰霾一掃而光。同時,也讓我改變了對胡楚鹍老師的看法。過去我一直以為他是一位不錯的語文老師,誰知他還是一位既能作詞又能作曲還能演唱的、非常有造詣的音樂老師。
唐仲華、唐柏林姐弟兩人都來了,弟弟是地地道道的農(nóng)民,姐姐是老師。我曾經(jīng)將唐仲華老師的《懷念鄧桂青老師》一文收入《東安當代散文選》、李振華老師曾經(jīng)將唐柏林自己作詞作曲的《我們的中國夢》收入《舜皇山文藝》。姐弟倆放下手中的酒杯,合唱了《我們的中國夢》。這是一首進行曲,豪邁、堅強有力,“中國夢是人民富裕的夢,中國夢是國家強盛的夢,中國夢是民族復(fù)興的夢,中國夢是人民富裕的夢,中國夢是我們追求向往的夢……”讓我們?nèi)缱砣绨V。劉生忠老人說:好詩在民間,好歌也在民間。一片贊譽聲中,他們又唱起了《兄弟姐妹》和《千里共嬋娟》。這是弟弟自己創(chuàng)作的歌曲,唱得深情,唱得纏綿悱惻。《千里共嬋娟》是其父親唐湘波寫的詞,弟弟唐柏林作的曲。唐湘波畢業(yè)于舊南京陸軍大學(xué),曾任國民黨軍隊上校師參謀部主任等職,是東安最先回歸的原臺灣高級軍官。他自1950年從大陸隨軍去臺灣后便與家人音聲斷絕,將妻子和4個兒女留在了大陸,自己在臺灣終身未娶。1984年農(nóng)歷5月13日大端午那天唐湘波在臺灣寫了一首詞。當時雖然骨肉分離、隔海相望,但他仍然自我安慰:“明月有陰晴圓缺,人生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莫自心酸酸。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兩岸關(guān)系解凍后1995年唐湘波終于回到了東安,不過妻子已于1989年先自己而去,無緣與妻見最后一面,只得為妻寫了一幅對聯(lián):“半世紀,凄涼歲月,父母養(yǎng)葬,兒女婚姻,多虧長期撐持,患難門庭終有繼;一甲子,離散夫妻,賢卿全貞,愚夫守義,遺恨長期羈旅,團圓佳夢總成空?!敝?,唐湘波病逝于家鄉(xiāng),魂歸故土。想當年唐湘波也是一位愛國青年,在國民黨軍隊服役,曾經(jīng)“少壯圖報國”,“云月八千里”,“昨夜夢還鄉(xiāng),今夕事已非”,如今“白首徒歔郗”,“壯懷隨落暉”,“當此秋氣緊,山山黃葉飛”。他每時每刻都在盼望“時序動春雷,大地自有機”。有一首詩名為《守候》寫出了六十年的骨肉分離之情:“暮色昏昏又憑欄,餐風飲淚雨綿綿。多情自古空余恨,那堪風雨助凄涼。是誰舉杯邀明月,誰又把酒問青天?醉倚欄桿君莫笑,悲歡圓缺古難全。燈火闌珊回首處,滿城菊謝滿城荒。曉風殘月楊柳岸,為誰折枝盼誰還?”因此,姐弟的歌唱得特別凄婉,讓我們一同走進了苦難的時代,一掬同情之淚,一嘆悲情之時,忘記了時間的流逝。
還是輕松一點吧,于是大家將話題對準了東安。東安是楚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糅合舜文化與楚文化的芳馨神韻,培育了東安人“崇德尚武、包容納新、樸實誠信、勇于爭先”的精神,孕育出了南宋禮部尚書鄧三鳳、近代機械工業(yè)“火車頭”賓步程、著名愛國將領(lǐng)唐生智等歷史名人。近代以來,有唐之享走出東安,有李雨走紅于金光大道,有東安武術(shù)、東安雞享有盛譽。世界上國有國歌,在中國很多縣都有自己的縣歌,如果有一首東安縣的縣歌多好!唐柏林說他自己以湖南著名詞作家王梅英的詞《湘妃戀》譜寫了一個曲子,說著自己便不由自主的唱了起來“蝴蝶共舞牽動了誰的思念,鴛鴦戲水攪動了誰的纏綿,畫一枝斑竹,情字落筆,相思如何斷……”大家覺得東安特色不夠明顯,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從中國夢到東安賦,從東安文化到東安縣歌,天南海北,各抒己見。好像不是一批耄耋在談古論今,卻像一批青年才俊在這里“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不覺得就到了上班的時間了,我只得請假離席。但我被這種氣氛深深地感染了,記住了那次在龍溪河畔的小聚。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