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為人們送溫暖的老店
來源:作者:于向陽時間:2013-07-11熱度:0次
柴米油鹽糧是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在我的記憶中,每年冬季買煤取暖也是居民生活的一件大事。
1956年1月,國家對資本主義商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青島市224戶私營煤炭商(市南36戶,市北43戶,臺東59戶,臺西63戶,四方10戶,滄口13戶)實行全行業(yè)公私合營。合營后,為便于管理,成立了青島市煤建總店和6個區(qū)店。1957年全市共有煤炭零售網(wǎng)點400處(其中國營1處、公私合營85處、合作314處)。1958年總店撤銷,各區(qū)店改稱區(qū)煤建公司,歸各區(qū)商業(yè)局領導。1962年劃歸中國煤建公司青島市公司領導。1962年全市有零售網(wǎng)點101處(其中國營1處、公私合營70處、合作30處)。1965年撤銷區(qū)煤建公司,成立22個大的直屬核算店。1966年5月,將直屬核算店合并,成立了掖縣路煤球廠、單縣路煤店、大港煤球廠、熱河路煤店(1975年并入大港煤球廠)、東光路煤店、平安路煤店、升平路煤店。
1963年起對城市居民生活用煤實行按人口定量供應,標準為:每戶1~3口人的每月供煤100公斤,4~6口人的每戶每月供煤125公斤,7~9口人的每戶每月供應150公斤。1969年4月,為節(jié)約煤炭,支援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對以上三個標準各減25公斤,10口人以上每戶每月增供10公斤。服務業(yè)區(qū)別不同行業(yè),按營業(yè)額核算用煤量。具體為:一、四季度飯店、旅館、理發(fā)、浴池、洗染業(yè)的供煤標準分別為0.35公斤/元、0.30公斤/元、0.60公斤/元、4.5公斤/元、1.6公斤/元;二、三季度飯店、旅館、理發(fā)、浴池、洗染業(yè)的供煤標準分別為0.35公斤/元、0.25公斤/元、0.45公斤/元、3.5公斤/元、1.4公斤/元。集體食堂的供煤標準具體為:月吃糧食1000斤以下的,斤糧供煤0.45公斤;月吃糧食1001~5000斤的,斤糧供煤0.40公斤;月吃糧5001斤以上的,斤糧供煤0.35公斤。取暖用煤:凡用鍋爐取暖的單位,按取暖面積核算供煤量,在烤火期(12月至第二年2月)內(nèi)每平方米供煤12公斤;使用爐子取暖的學校和單位,每個爐子供煤300公斤。
市北區(qū)的大港煤球廠是全市最大的一家煤球廠,從60年代起,煤場開始生產(chǎn)機制煤球,質(zhì)量不錯,每噸25元。人們拿著購煤本早早就去排隊購買。煤場職工的家屬們不辭辛勞,用架子車把機磚送到顧客家里,只收取廉價的運費。剛開始, 人們排隊能買上干的機制煤球。后來,因貨源緊張,去遲了連濕的機制煤球也買不上。
蜂窩煤在東光路煤店、平安路煤店、升平路煤店、掖縣路煤球廠、單縣路煤店、大港煤球廠、熱河路煤店都生產(chǎn),由于市場需求太大,幾乎不做儲存,基本都是做好后馬上裝車送到居民家里去,我家是老市北,每個月末的周日就要考慮去大港煤球廠或者去遼寧路的一家小煤店把供應的煤炭買回家,看到煤店院子里堆放著亮晶晶的黑色山丘,橫七豎八的地排車,紅彤彤的爐子里燃燒著的暖暖的爐火,門口排起長龍的煤店,開出票來去過磅,辛勞的送煤人,這些曾經(jīng)熟悉的影像至今溫暖著很多人的記憶
記得在那個時代,普通人家平時燒濕煤,用煤面和水攪拌的濕煤填爐子以燒旺取暖。由于煤炭供應,常常不夠燒,就托熟人從火柴廠廠買一麻袋包火柴桿下腳料引火,買點木粉與煤面摻合一起搭配著燒.冬天,就在屋子里安上帶鐵皮煙筒的爐子,取暖兼做飯。
那時候,雖然買煤計劃供應,但是,一到冬天買煤就排隊,市民要憑定量的用煤票證來排隊購買,臺東東光路煤店正式工人和運煤工最多時到了30多人,負責威海路到仲家洼,太平鎮(zhèn)到南山市場、南臨字路區(qū)域內(nèi)的民用煤供應。那時候一噸煤是32元,送煤工,“送500公斤的一車煤,顧客給一塊錢勞務費,但是,居民的工資太低,工作10年也就是30多元工資,所以,大部分選擇自己運輸。
看那買煤現(xiàn)場,煤店外的大街上,爸爸和兒子,丈夫與妻子,哥哥與弟弟,老婆孩子齊上陣的運煤景象就在遼寧路,在臺東一路,在延安路,在我的眼前閃回穿梭,黃褐色的麻袋裝滿了黑色的煤炭從大街小巷里流進千家萬戶的煤池子,燃燒在鐵皮的火爐里,紅色的火焰溫暖了你的家他的家我的家。
記得當年為了節(jié)約煤炭,家家都從山上挖黃泥和在煤面中做成煤餅子由太陽曬干后留著冬天燒。摻黃土也要有講究,摻多了煤坯不好燒,火沒勁;摻少了煤坯強度不夠,輕輕一磕就碎了,還是不好燒。黃土摻加的比例大約五分之一左右最好。當煤和好了后,從外觀上看跟糨粥似地略帶粘性就可以了。脫煤坯的模子有木制的和鐵制的。長寬就跟一張A4紙差不多,厚約3厘米。當然也有略大一些和略小一些的。脫坯前要在準備脫坯的地方先撒上一層干煤末,以便起坯時好起。由于場地限制,我們一次脫坯基本上是在50塊到100塊之間。因此每家一年之內(nèi)都要脫上幾次煤坯。
說這些都是幾十年前的事了。如今家家戶戶都用上了天然氣,做飯時一打按鈕就開火了,既方便又干凈,打煤坯的活再也不用干了。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青島市的供熱,供氣的覆蓋已經(jīng)成了主旋律,煤店已經(jīng)退出了歷史舞臺,市北區(qū)大港煤球廠成了全市最大的舊貨市場,東光路煤球廠已經(jīng)被改造成商業(yè)綜合樓和居民小區(qū),寶應路煤店利用原來的房屋開辦了養(yǎng)老院,綜觀全市煤店,基本都已經(jīng)被改造開辟為新的服務網(wǎng)點和拆遷,但每當寒冬來臨,我總是回憶起那使用煤證到煤店買煤的情景!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