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北的寺廟與傳說
來源:作者:于向陽時間:2013-06-17熱度:0次
自古以來,有人的地方就有寺廟。我國地大物博,三山五岳:泰山、華山、衡山、恒山、嵩山、按照地域分為“東西南北中”,另外還有五臺,普陀,峨眉,武夷,天目,大別山等等,每座山都有神,每個地方都有寺廟。最出名的山是安徽的黃山,最出名的廟是西藏拉薩的廟。
旅游就是“游山玩水逛逛廟”,那我們青島市在一百年前有多少廟,市北區(qū)又有多少廟?
暫且不表嶗山的上宮下宮華嚴寺,也不表市南的天后宮、湛山寺與李滄曉翁村的大廟,單說市北區(qū)的廟宇就有玉皇廟、全圣觀、圣清宮,(胡三太爺廟)、 觀音寺(于姑庵)、海云庵,貯水山大廟等,現(xiàn)在將這些大廟的起始與傳說介紹給大家:
玉皇廟:又名清溪庵,俗稱臺東大廟,舊址位于市北區(qū)道口路西側(cè),正門在姜溝路和道口路南向段之間
大廟旁邊的清溪河,又稱小清河或清水河、溪水河水來自太平山,當年河水清澈,大廟得名為“清溪庵”。大河自東向西流,經(jīng)昌樂路匯海泊河入膠州灣,現(xiàn)在的文化市場就是在清水河上覆蓋后蓋起的房子開建的網(wǎng)點。
玉皇廟始建于元朝,屬道教廟宇,嶗山太清宮管轄,歷史比市南的天后宮還久,一進大廟門,其實是一間青龍白虎殿堂,左右分別為高大幾乎到殿頂?shù)某直鲹]舞造型的青龍、白虎兩神泥胎。進入大廟內(nèi)就是一個像四合院的天井,正面對著玉皇大帝廳堂的大門,兩邊分別為太上老君(西側(cè))、關(guān)帝圣君(東側(cè))的大殿門,匾牌分別為玉皇大帝殿、火帝真君殿和關(guān)帝圣君殿,各邊立柱上刻有相關(guān)的楹聯(lián)。三廳并立內(nèi)供奉玉帝、太上老君和關(guān)公神像,大院的南面有送子觀音菩薩殿和土地廟。
農(nóng)歷正月初九是玉帝的生日,廟會三天,廟會期間時值“立春”前后,因民間有吃蘿卜“咬春”之說,說是立春吃了蘿卜不牙痛的習俗,所以廟會上賣青、紅瓤蘿卜的特別多。久而久之,廟會就被人們稱為“蘿卜會”,也叫清溪庵廟會,這里一度殿宇氣宇昂然、香火鼎盛,為上世紀我市三大廟會之一。
海云庵: 云庵又稱大士庵,坐落在海云街1號。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500余年的歷史。青島四方村原有大土庵,祭祀觀音大士,也叫老母廟,后稱海云庵。為道教廟宇。廟內(nèi)有南北唱殿堂兩座,正堂供奉觀音老母,南殿供奉比干、關(guān)羽,左右配殿供奉龍王、老君。海云庵之名源自一個古老的傳說。相傳500多年前的一天,海中漂來一根巨大的圓木,上面載著一家老少。人們把他們救上岸后,始知他們的漁船在海里出了事,多虧漂來這根圓木,才使全家幸免于難。當?shù)匕傩照J為這是神的庇佑,遂用這根圓木建起了一座廟宇。因為廟宇附近是大鶴鳥群居棲息的地方,又長年云霧繚繞,就根據(jù)“海為龍?zhí)斓兀剖曲Q家鄉(xiāng)”之意,命廟名為“海云庵”,廟前一條街為“海云街”。每年第一個大潮日,也就是大圓木漂來的那一天——正月十六,為開廟逢會日。
青島海云庵糖球會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了,海云庵廟會究竟始自何年無法考證。根據(jù)當?shù)孛癖娒磕暝谡率迦罩蟛砰_始勞動的習俗,在下地勞動和出誨捕魚之前,為祈求豐年、保佑出海平安,都要進廟燒香磕頭。又根據(jù)正月十六日為每年第一個大潮日,特定此日為海云庵廟會。廟會那天,東鎮(zhèn)、東吳家村、西吳家村、小村莊、水清溝,湖島村以及東、西四方村的民眾,一路上打著鑼鼓、放著鞭炮,趕來進香磕頭,熱鬧非凡。
中國人素以“紅”為大吉大利的象征。出海之前,吃一串大紅糖球,認為是一年吉樣如意的象征。所以,在廟會期間,尤以糖球為最多。1926年海云庵大翻修后,趕廟會的人有時多達上萬人,成為當時青島市區(qū)最大的傳統(tǒng)廟會之一。由于買賣糖球成為海云庵廟會的主要特色,民眾逐漸將海云庵廟會稱為“海云庵糖球會”。
全圣觀:在海拔33米的芙蓉山上,蒙古路39號,位于臺東鎮(zhèn)西北,大港之東北,海泊河之南岸,屬于道教,與浮山朝陽觀(全圣觀)都是道人曾明本購買,正殿共儒釋道三教祖師,主祭孔子、老子,客廳及住房均極整潔,院內(nèi)有涼亭、花圃、魚池。布置井然有序。50年代,這一帶建起了鑄造機械廠,全圣觀和德國人留下的海岸堡壘(5號炮臺)都被圈入了廠區(qū),全圣觀的其他建筑歸教育局,開辦一所芙蓉山小學。
曾明本,又名曾陶,生于清咸豐六年(1856),沈陽人,曾國藩的嫡孫,清末曾任肅親王善耆的幕僚,辛亥革命后,不甘放棄皇權(quán)的恭親王等王公大臣組織了宗社黨,企圖恢復(fù)大清王朝,曾明本因籌劃得力被恭親王授以秘書長的要職,曾明本18歲即投身清朝軍隊,初任管帶(連長),30歲時任統(tǒng)領(lǐng)(團長),1904年日俄戰(zhàn)爭時期,曾隨徐世昌參加日俄戰(zhàn)爭條約簽訂談判,日俄戰(zhàn)爭期間任日軍軍事參贊。1914年,日本進攻青島,段祺瑞委派其為指導(dǎo)官,1915年任中日聯(lián)軍參謀長兼中軍總統(tǒng),1917年民國總統(tǒng)黎元洪解散聯(lián)軍,曾明本來到青島,初以相面治病為生,后出家為道士,先在蒙古路5號炮臺的芙蓉山上建廟全圣觀(當時為宣化路5號炮臺)。1930年代初,內(nèi)蒙古路、沈陽路、華陽路一帶被劃為工場地放租,經(jīng)嶗山太平宮的住持介紹,曾購買浮山之陽的朝陽庵的廟產(chǎn),經(jīng)過整修和增建,這個幾近傾圮的廟宇又煥然一新曾改名全圣觀。曾明本與膠澳商埠督辦熊炳琪、高恩洪、北洋政府外交部長王正廷、青島市長沈鴻烈均相熟識。
2008年據(jù)大麥島村村民介紹,晚年的曾明本住在全圣觀(朝陽庵)之東的朝陽洞里,村民在山下的集市上見過90多歲的曾明本,后來由大麥島村一位村民將曾明本安葬于山上
似乎沒人真正理解這位顯赫家族的后裔何以出家為道。或許正因為他是曾門之后。曾氏三代效忠清室,與祖父曾國藩的文治武功相比,與伯父曾紀澤的外交雄略相比,曾明本只是一個失敗的復(fù)辟者,這很可能使他比別人更能感到改朝換代的痛切,使他覺得自己愧對家門、有負皇恩,盡管他已竭盡心力甚至不擇手段。他的出家,是從無可奈何中尋出的一種解脫,也是向世人明志:他恥為那些拿過前清俸祿又搖身一變成為民國元勛的“貳臣”。晚年的曾明本住在全圣觀(朝陽庵)之東的朝陽洞里,村民在山下的集市上見過90多歲的曾明本,后來由大麥島村一位村民將曾明本安葬于山上
圣清宮(胡三太爺廟): 位于臺東五路、六路之間,臺東小學之東南面,西北面臨昆明路,東南面菜市路。是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創(chuàng)建,正殿供太上老君,東殿供財神爺,西殿供呂祖。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由于呂祖殿及其廂房及其破舊,曾經(jīng)集資重修,重修后,殿宇庭院之規(guī)模壯觀,但是在解放后的五十年代,為解決校舍的不足,利用廟堂的地方,劃給了臺東五路和臺東六路小學,五十年代拆除廟宇的時候,僅僅留下了一棵百年白果樹還表明胡三太爺廟曾經(jīng)存在過,據(jù)說:拆除廟前里面有個楊姓道士,為人憨厚慈祥,鄰居之間很和諧,誰家的孩子有個小病小災(zāi)的還都去找他給看看,拆除后他的道士身份也被剝奪了,為了生存,街道辦事處安排他到街道的一個服務(wù)站工作,過起了自食其力的生活,孑孓一人到了終生。
于姑庵:于姑庵前身叫黃德庵,始建于唐代貞觀年間(627年—649年),初建時居住和尚(比丘)。明代成化年間(1465年—1487年),黃德庵改建成于姑庵。當時有殿堂11 間、尼姑寮房4間、磨坊2間。1915年擴建后稷殿3間。青島市房產(chǎn)管理局接管于姑庵后,在正殿西側(cè)原尼姑寮房4間的基礎(chǔ)上,新建尼姑居室6間,保留磨坊2間,共有廟堂26間,總面積為1200平方米。
于姑庵廟會歷年最盛行的算是農(nóng)歷正月十一日的后稷(莊稼老)生日廟會。由于是莊稼老生日,農(nóng)家為討個吉利,求莊稼老保佑,獲個好收成,都非常重視,四鄰鄉(xiāng)村來趕廟會的人頗多,絡(luò)繹不絕。人們成群結(jié)隊,敲鑼打鼓,到庵里上供燒香拜佛,庵內(nèi)香火極盛。市里也有不少群眾來趕廟進香。那些趁廟會做小買賣的人,頭天便在庵的周圍占地盤擺攤。廟會上還有眾多民間文藝演出和雜耍,如踩高蹺、跑旱船、跑毛驢、耍龍燈等,此時熱鬧非凡。農(nóng)歷四月初八日舉行紀念佛教始祖釋迦牟尼生日的浴佛節(jié)廟會。此廟會在青島湛山寺建成前也熱鬧非凡,有了湛山寺廟會后,此廟會就逐年冷落了。
1965年“破四舊立四新”時,于姑庵各殿神像被毀,庵鐘以及庵內(nèi)設(shè)施被損壞丟失、庵內(nèi)5個殿嚴重失修,有的甚至房頂坍塌。
自1993年9月至1995年8月,青島市政府投資,對于姑庵正殿和東、西殿進行修復(fù),對廟宇地域進行部分改造。
文革后,庵里僅有的一位尼僧(常蓮法師)和廣大居士發(fā)愿重新修建于姑庵,現(xiàn)在,再造于姑庵已投入人民幣3000多萬元,工程建設(shè)已過半。據(jù)說: 青島市政府有關(guān)部門研究同意,擬修復(fù)后啟用新名稱—觀音寺。
大廟山:是一百年前日本殖民者為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與德國殖民者爭奪青島的戰(zhàn)爭犧牲的日本人而利用貯水山設(shè)立的祭奠廟堂。此山原名:烽臺嶺,在1897年德國占領(lǐng)青島,改名為“毛奇山”,在山上又修建了兩座貯量為六千立方米左右的大型貯水池,供應(yīng)青島市民的飲用水。日本殖民者占領(lǐng)青島后改名為“若鶴山”,老百姓因為山上有座日本大廟就叫做“大廟山”。
日本大廟在1918年12月10日,神社的主體建筑基本完工,神社內(nèi)建有金刀比羅神社大殿和稻菏寺等主體建筑,山腳附近還有御膳房,禽鳥館,鶴池,動物館及相撲場,齋田等輔助設(shè)施。在正門牌坊的兩側(cè)各建有長長的石圍欄,立柱上刻有在青死亡的日人姓名,兩座石燈籠分立牌坊兩側(cè),中間一道櫻花路直通神社。
日本大廟的范圍:東從泰山路與吉林路拐角的大門進入,沿著櫻花路一直到西面貯水山路少年宮,南從百蹬石梯上面的青島電視塔一直到山下北面的遼寧路。
抗戰(zhàn)勝利后,大廟山曾經(jīng)成為煙臺國華中學的流亡校舍和難民的安置地,那時原先的諸多日本神龕被清除出了神社。不久,國民黨市黨部將大廟改成了撫慰國民黨抗日將士的“忠烈祠”,祭奠抗戰(zhàn)犧牲的將士神靈。
解放后,人民政府清理了貯水山上的遍地垃圾,作為貯水山公園。北山坡建起軍人俱樂部,后在1964年6月1日把軍人俱樂部改作青島市少年宮。山上廟堂被拆掉后作為當時駐在山上解放軍的打靶場。記得兒童時代我們經(jīng)常跑到山上撿拾落在靶場的子彈殼。山下的廟堂房屋在1960年開辦了民辦的新華中學。后來新華中學遷到丹東路(藝校),不久廟堂被拆除,直至現(xiàn)在,泰山路的針織三廠還在使用著那幾棟廟堂的日本建筑。吉林路的廟堂房屋在抗戰(zhàn)后改為學校,就是現(xiàn)在的吉林路小學。
記得在文革時期,那一堆堆刻有圖案和文字的石碑立柱都堆在吉林支路旁邊的山坡上,我曾經(jīng)努力地去辨認著上面的文字,可惜當時文化水太低,加上年代久遠,確實無法記憶了,那堆石塊拉倒哪里去了?據(jù)說是填到大海修碼頭了!
大廟山現(xiàn)在是青島市十大山頭公園之一,最大的兒童公園。雖然已經(jīng)離開那里多年了,逢周日仍然坐車在黃臺路下車上山去轉(zhuǎn)轉(zhuǎn),尋找那童年的回憶。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