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盛歷史的“果盤”——記自貢西秦會館
來源:作者:李忠東時間:2013-05-17熱度:0次
【引】
查閱我國城市的建置歷史,大約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筑城以衛(wèi)君,造郭以守民”,如北京、南京、西安、成都市等均屬此列。而另一種則是“因利所以聚人,因人所以成邑”。江西景德鎮(zhèn)、廣東佛山和四川自貢便是如此。
自貢“因鹽置市”的歷史,便隱藏在這座城市寬街窄巷的老建筑中。當詩歌和傳說都已經(jīng)緘默的時候,這些青磚碧瓦仍以其獨特的言語,述說著這座城市的有鹽有味的故事。
【秦人入川的緣起、輝煌與衰落都鮮見于史料,但秦商所修建的西秦會館,至今仍屹立在釜溪河畔】
自貢的采鹽歷史始于東漢,盛于明清。鼎盛時,這里“百業(yè)均趨,應有盡有”,各種“商店與井灶錯處,連鄉(xiāng)帶市,延袤四十里有奇”。鹽業(yè)的興盛,催生了一個特殊的階層——鹽商。
“天下熙熙,皆為利往”,“天下攘攘,皆為利來”。鹽商是當時自貢,甚至全國最賺錢的行業(yè)。賺了錢的鹽商為“炫耀郡邑,款敘鄉(xiāng)情”,紛紛建立 “同鄉(xiāng)會館”。會館文化將外鄉(xiāng)文化與本地文化融合在一起,成為自貢文化中的一道靚色。最著名的會館有陜西商人修建的西秦會館,湖北、湖南、江西的同鄉(xiāng)會修建的禹王宮,貴州會館霽云宮,福建會館天后宮,廣東會館南華宮等。
在忙碌在自貢各大鹽場的外籍人中,秦人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史實記載, “川鹽各廠井灶,秦人十居八九”。而據(jù)說,鼎盛時期,陜西商人僅在自流井所設的鹽號就達119家之多。秦人入川的緣起、輝煌與衰落都鮮見于史料,但秦商所修建的西秦會館,至今仍屹立在釜溪河畔。建筑是活著的歷史,它的每一塊磚頭和每一片青瓦都清晰地記載著秦人在這里的存在和曾經(jīng)創(chuàng)造過的輝煌。它們是秦商實力的象征,見證了秦商對自貢鹽業(yè)做出的巨大貢獻。
位于自貢市城市中心的西秦會館是雍正十年(1732)農(nóng)歷九月初九陜籍鹽商所組織的西秦大會決定籌建的。乾隆元年(1736年),開始動工,耗時十七年方才建成。經(jīng)道光七年至九年(公元1827-1829年)大規(guī)模擴建后,成為當時,也是迄今為止自貢保留的鹽業(yè)會館建筑中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精品。西秦會館因殿中供奉關羽神位,又稱關帝廟。又因系陜籍鹽商 “款敘鄉(xiāng)情”的同鄉(xiāng)會館,俗稱“陜西廟”。
【若要說西秦會館最與眾不同之處,那便是奇特的復合大屋頂】
西秦會館居釜溪河畔,背依龍峰山,坐北朝南于鬧市之中,遠遠望去便覺得氣宇不凡。整個建筑群在平面上呈矩形,布局方整,軸線分明。主要建筑沿中軸線布置,依次為武圣宮大門、獻技諸樓、大丈夫抱廳、參天閣、中殿、正殿。兩側建閣樓和廨房,建筑之間以廊屋連結,組成多個既相通又獨立的院落,四周以圍墻環(huán)繞,形成封閉的空間。
緊湊的建筑與開闊的四合院落組合是西秦會館的一大特色。單元建筑比肩接踵、檐梁相接,但之間或石板鋪為天街,或置水池與花圃,人居于中,密疏相宜,緊湊中又覺得開闊疏朗。
若要說西秦會館最與眾不同之處,那便是奇特的復合大屋頂。屋頂造型有歇山式、硬山式、重檐六角攢尖式和重檐廡殿式,而且這些不同的造型在同一個建筑上重疊、配合使用?;蛐轿蓓斦辜咏ㄒ涣菙€尖屋頂,或由兩個歇山式屋頂上下重疊,檐脊屋面相連,翼角起翹高昂欲飛。這種多檐的復合結構,在明清兩代建筑中獨樹一幟,極為罕見。
武圣宮和獻技諸樓是這種復合式建筑的經(jīng)典。
武圣宮為西秦會館入口,為四柱七樓牌樓式門,其上為歇山屋頂,正中置瓦制寶頂一束,屋頂下左右飛出兩列翼角,騰空而起,直刺蒼穹。整個建筑氣勢磅礴,畫棟雕粱,威嚴莊直。奇特的是,武圣宮背后的獻技諸樓采用傳統(tǒng)會館建筑戲樓的門樓形式,基本結構由兩個歇山式屋頂重疊組成。緊靠正脊加建一六角攢尖屋頂,其后兩角嵌入上層歇山頂中,組成牢固的復合結構。令人稱奇的是兩個前后看上去風格完成不同的建筑,相背而立,看上去自成獨立,從基座到屋頂卻又相互穿插,在平面處理和空間安排上形成不可分割的整體。
而獻技諸樓的屋頂,則是西秦會館多種造型屋頂?shù)膹碗s組合,其本身就是大觀。這些大小不等、型制不同的屋頂經(jīng)過精心構思,巧妙處理,別具匠心地在外形上一個巍峨奇絕的大屋頂。這種結構造型方法,大膽的擺脫了傳統(tǒng)營造法式的束縛,充滿了民間建筑不拘一格的自由與智慧,又揉合了對官式建筑恢宏絢麗的外觀的向往和追求。
【自貢西秦會館的木雕裝飾,則是清代民間建筑木雕的杰出代表】
西秦會館的精彩還不僅僅在于它宏偉的形制,復合結構,密疏相宜的空間布局,它的細微處同樣令人稱道。木雕石刻藏在建筑的每一人角落,尤以木雕最為生動傳神。木雕主要集中于獻技、金鏞、賁鼓的木欄上,內容以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社會場境、花鳥靜物以及秦腔造型為主,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其中以秦腔為內容的戲雕,將幾十出戲曲段子一幀一幀雕刻在戲樓、檐間,栩栩如生,精彩絕倫。著名美術史學家陳少豐在所著的《中國雕塑史》中這樣寫道“自貢西秦會館的木雕裝飾,則是清代民間建筑木雕的杰出代表?!弊憧梢娺@里的木雕在中國雕塑史上的地位。文革中,博物館職工借“紅海洋”之名用木板將木雕、石雕封蓋起來,在木板上刷上紅油漆及毛主席語錄,終使這些藝術精品被毀于浩劫。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會館中還隱藏著許多“反清復明”的符號,有的甚至明火執(zhí)仗】
中國的會館,始于明朝,盛于清代、民國。如今在大陸雖已少見,卻仍是海外華人“迎神庥、聚嘉會、襄義舉、篤鄉(xiāng)情”的情感場所。
作為陜西鹽商精神領地的西秦會館,將關羽做為精神偶像,正殿中文昌帝、真武祖師、丑宿星君、雷祖皆為關公陪祀。集忠勇仁義為一身的關老爺成為凝聚秦人,團結對外,共度時艱的精神象征。而獻技樓、天街、月臺,又是陜商們的商務活動、娛樂活動空間。至今我們仍不難想像彼時“會館雖多數(shù)陜西,秦腔梆子響高低,觀場人多坐板凳,炮響酬神散一齊。”的熱鬧場境。而據(jù)說,當時四川各地的川劇戲班也皆以能到陜西會館演出為榮,大有今天維也納“金色大廳”之意。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會館中還隱藏著許多“反清復明”的符號,有的甚至明火執(zhí)仗,其中有一副對聯(lián)為:“欽崇歷有唐有宋有元有明其心實惟知有漢,徽號或為侯為王為君為帝當日只不愧為臣”。一聯(lián)雙關,表面頌揚關羽,卻又明目張膽地表達著對清廷的蔑視對前朝的向往。而另一副對聯(lián),“萃不滅之忠魂浩氣長留屢向本朝昭義烈,肱將衰之火德英風永著猶從此地郁炎精?!焙喼本褪且旆吹奶魬?zhàn)書。大行文字獄的清廷為什么允許這些“大逆不道”文字留存至今,仍然是一個謎。顯然,這里的陜商們除了賺錢、看戲而外,還有更高的政治追求,甚至有學者認為他們賺錢的目的根本就是集聚財富、共襄義舉。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這片土地能出厚黑教父李宗吾、戊戌六君子劉光弟這類“叛逆”了。
【今天做為展陳鹽井歷史博物館的西秦會館,更象是裝盛歷史的果盤】
解放前,西秦會館一度曾做為民國時期自貢市政府所在地。1959年,由鄧小平提議,將西秦會館作為自貢市鹽業(yè)歷史博物館,收藏、研究、陳列以自貢地區(qū)為中心的四川井鹽歷史文物。
作為博物館功能的西秦會館,保存著井鹽鉆井、采鹵、輸鹵、制鹽大量生產(chǎn)工具和鹽業(yè)生產(chǎn)經(jīng)營過程中的契約、帳冊、巖口簿等大量史料。
其中館藏的鹽井傳統(tǒng)鉆鑿和修治井工具503件,是中國目前唯一保留的較為完整的古代頓鉆工具群。館藏的巖口簿則真實記錄了清代以來井鹽鑿井的鉆前準備、鑿井過程中每道工序使用的工具、每天鑿井的進尺、巖層情況、井下發(fā)生事故的原因和處理事故采取的措施與辦法等內容。算得上是世界最早的鉆探記錄了。
昔日鼓樂喧天,熱鬧無比的神廟與會館已經(jīng)歸于沉寂。今天做為展陳鹽井歷史博物館的西秦會館,更象是裝盛歷史的果盤。每天這里迎接著不多的訪客,他們驚嘆于自貢在鹽業(yè)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卻往往忽視這個“果盤”本身就是一座建筑藝術的博物館。它將宮廷、寺廟、民間建筑藝術融匯在不足3600平方的空間中,在這個空間里殿宇廳堂、廊樓閣軒高低錯落、起伏開闔,就連細微之處的木雕、石雕都優(yōu)美精微,它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體現(xiàn)了建造者的匠心獨運,令到訪者嘆為觀止。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