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親
來源:作者:于向陽時間:2013-05-10熱度:0次
我的母親是一位極為普通的家庭婦女,從來沒有上過學(xué),沒有文化,但是她卻是我們兒女心中最偉大的母親。轉(zhuǎn)眼間,母親離開我們兒女已經(jīng)八個年頭了,那年是2003年的春天,天上下著小雨,她安詳?shù)靥稍诖采?,好象在熟睡,我們兄弟姐妹五人哭啊,喊啊,她也沒有理我們,她累了,永遠的離開了我們,那年她78周歲。
母親一生辛勞,勤懇持家,到頭來她的住房是租來的16個平方米平房,全部家具只有兩個木箱和一張大床,一張吃飯桌子,幾個凳子,孩子們睡覺都擠在吊鋪上。
記得母親給我們講述起她的童年:“母親出生在山東青島即墨瓦格莊的一個農(nóng)民家庭里,有兄弟姐妹4人,姥爺早年闖關(guān)東回來蓋了五間草屋,娶了姥姥,剩下錢買了點豆子,買了盤磨,開了個豆腐坊。出豆腐的活很累,工序也挺多, 挺麻煩。揀豆子,磨豆瓣,泡豆瓣,磨豆糊,等等。后面的幾道活全在夜間。大約凌晨兩點左右起始,黎明方成。這時,姥爺就挑起擔(dān)子,敲打著梆子到周遍幾個村子賣豆腐了,母親幫著姥姥還得照顧孩子,還得推磨,拉風(fēng)箱,還得幫姥爺賣剩下的豆腐,豆腐賣出去,把豆腐渣和在高粱面里蒸餅子自己吃。
七七事變后,日本鬼子發(fā)動盧溝橋事變進一步侵略中國,村里的男人闖關(guān)東的,逃荒的,當(dāng)兵的走了大半,原來賒欠豆腐的村民許多都找不到了,沒有錢進豆子,也沒有買豆腐的了,病魔常常欺負窮人。窮貧,勞累姥爺操勞過度,竟然得了肺結(jié)核,沒有錢醫(yī)治,撇下姥姥和五個孩子離開人世,沒有了豆腐買賣,吃飯成了問題,由于饑餓,僅僅5歲的小姨也病了,最后跟著姥爺去了。
據(jù)母親回憶,那時侯她只有十歲,每天到坡里挖野菜,茅草根回家吃,姥姥看看眼前的面黃肌瘦的四個孩子,毅然的決定帶著4個孩子闖青島,姥姥和大姨都是小腳,她們沿村討飯走了五天才來到青島市,在海泊河旁邊的太平鎮(zhèn)附近找了個草窩棚住了下來。
通過老鄉(xiāng)介紹,母親十歲那年就在附近的陽本印染廠做了童工,我姨也嫁了一個開土產(chǎn)店的小商人。大舅和小舅都找著做童工的活了,姥姥就找了個人家給人做保姆,母親的一家總算在青島住了下來。
我是全國解放那年出生,上面有個姐姐,在家排行老二,母親共養(yǎng)育了我們五個兒女,老奶奶和農(nóng)村的六大娘帶著本家哥哥住在我們家,(我的伯父因為患肺結(jié)核去世了)那時父親的工資僅僅五十三元根本養(yǎng)育不了這十口人,母親就去到糧油加工廠揀拾花生米,到水產(chǎn)品加工廠去曬海帶,扒蝦頭,加工魚罐頭,到茂昌蛋廠去打零工,最后在外貿(mào)冷藏廠退休。
奶奶去世后,我的六大娘和哥哥在1960年去了吉林舒蘭煤礦,哥哥結(jié)婚后也有了4個孩子,后來煤礦出事故,他撇下妻子,孩子離開了人世。
母親一生勤儉,她給我們做衣服總是先給大娘的孩子做,然后我們下面弟兄再穿他因為穿小了倒下來的,我穿小了倒下來再給下面的弟弟。她經(jīng)常對我們說:“好馬不在鞍,人美不在衫’,學(xué)習(xí)好的孩子才有出息。”后來爸爸就經(jīng)常說:“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彼晕覀兣W(xué)習(xí),爭取得到母親的表揚。總是盼望春節(jié),因為春節(jié)媽媽能給我們縫一件好看的衣服,穿一雙新鞋,能吃上肉和白面饅頭。
母親很善良,樂于幫助別人,在我們?nèi)旱泥従又?,無論誰家發(fā)生了什么困難,總會有她的身影,尤其是鄰里之間鬧矛盾,孩子做錯事情遭受大人懲罰,母親總是放下手中的活計前往排解,說也真怪,院子里再大的矛盾只要她一出現(xiàn)肯定會天下太平。
我們院子有幾個孤寡老人,由于全院只有一個水龍頭,老人的吃水,買菜,買糧,買柴,煤都成了問題,但是我的母親卻把這個幫助老人的任務(wù)自覺承擔(dān)下來,當(dāng)開水龍我們往家提水的時候給這些老人送水,買煤買糧買菜的時候給這些老人捎帶著,甚至包餃子,包包子也讓孩子給這些老人送一份,那年代,我們家孩子多。糧食不夠吃,也得到了那些老人把粗糧送給我們的回報!
母親很正直,樂觀,疾惡如仇,她工作了幾十年,年年都獲得先進生產(chǎn)者的稱號,每當(dāng)她獲得榮譽總是鼓勵我們要好好學(xué)習(xí),爭取榮譽。在文化大革命中,她看到廠里的領(lǐng)導(dǎo)被批斗,戴帽子游街,心中很氣憤,找到造反派的頭頭算帳,那小頭頭原來和我母親一起做過搬運工,知道母親的火暴脾氣,很害怕我母親。急忙把廠領(lǐng)導(dǎo)放了,后來廠領(lǐng)導(dǎo)平反后專門到我家感謝母親。在上山下鄉(xiāng)運動中,母親為了響應(yīng)祖國的號召,配合上級動員我們孩子們下鄉(xiāng),我們弟兄三個分別去了濰縣,青州,掖縣插隊農(nóng)村。
后來我們孩子們都回城就工,結(jié)婚成人了,住上了高樓套房,弟兄們都來接她,可是她誰家也不去,她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她是怕麻煩孩子們,不愿意給孩子添麻煩。
母親在78歲那年她走了,自從母親去世后,我就開始企盼著年復(fù)一年的清明,去百陵園公墓去看父親和母親?!扒迕鲿r節(jié)雨紛紛,細雨籠罩著蒼茫的大地,瀟瀟的細雨靜靜的,綿綿的,柔柔的,大地在雨中變得更加空明,細細的雨絲在我的心中蔓延,浸濕著我那顆思念母親的心”。
“媽媽,昨天你又進入了我的夢境,還是那樣慈祥,但似乎很健康。媽媽:還記得你走得前一天,您和我說了好多你兒時的故事,姥姥和姥爺?shù)墓适?,還有您那沒有快樂的童年,您還讓我照顧其他兄弟,有我照顧他們您就可以放心了。”
我無法想象沒有媽媽的這八年是如何度過的,有時候我情愿相信有另一個世界,母親依然關(guān)心著我,關(guān)心我們孩子。大概是陰間和陽間總會心心相通,每當(dāng)我想念母親的時候,母親總會悄悄地進入到我的夢鄉(xiāng),只不過常常是我和母親面面相對還來不及說話,淚水就催我醒來。
俗話說:在母親面前,我們永遠是孩子。也許,人到老年才會有思念親人的真實感覺和痛楚,我經(jīng)常在夜晚去山上散步,仰望天空的月亮和月亮對話,月亮悄悄地說:“媽媽在天堂很快樂,看那顆眨眼的星星就是您媽媽,”我看到了,媽媽在爽朗地笑呢!
謹以此文獻給媽媽,愿九泉下的媽媽安息!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