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贊美平凡的蒲公英
來源:作者:于向陽時間:2014-07-29熱度:0次
朋友,您去過春天的田野嗎?若把開著花的草地比作是一篇抒情散文,那么,路邊、河沿的蒲公英,定然就是抒情散文中出現(xiàn)的一首清麗、脫俗的歌謠。
朋友,您當過知青嗎?若把那知青插隊的枯澀寫成書,那文壇一定會盛開瑰麗的玫瑰花。
每年的人間三、四月,那滿山遍野的蒲公英就會為大地鋪上一層金燦燦的絨毯。這期間,無論你走到哪里;無論是野徑溝坎還是坡地山崖,只要風能吹到的地方,那地方哪怕只有一掬土,就會看到緊貼著地面的一蓬蓬深綠的齒形寬葉中間,舉出一莖圓圓的朵兒來,那朵兒,是怎樣的圓、怎樣的黃啊,直逼你想到太陽。是的,那是太陽的圓、太陽的黃!黎民百姓叫它地丁花,說它是在以輪式的花冠與顏色,報答著陽光的哺育。令人敬畏的是,不久,這花便會變魔術一樣地擎起一支毛茸茸的、圓圓的、乳白色的小絨球來,也是滿山遍野,一地的、無邊無沿的;再不久,那茸茸的小球便在風兒的吹拂下,一點點散開,數(shù)不清的細細的絨羽,展開翅膀,山南地北,溪旁路邊,飄飄悠悠,哪兒落地哪兒家,因為,它們是會飛的種子!
還是在童年時代讀過一篇課文,至今熟記不忘:“一個小球毛蓬松,好像棉絮好像絨,對它輕輕吹口氣,飛出許多小傘兵;風啊風,請把傘兵送一送,送到我們鄉(xiāng)村中,待到明年三四月,路邊開滿蒲公英?!辈贿^,這幾年卻突然發(fā)覺,何止是“明年三四月”,當年的夏末秋初,它的“第二茬”花開、絨飛,照樣會光鮮地展示著風采。一年兩輪讓自己的生命在大自然中頑強地燦爛著,這在其他野草中并不多見。這是一種頑強的生命力呢,還是一種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我說不明白。反正,她就是緊貼著大地生長、草葉可食用、(它是百姓荒年的口糧,豐年的山珍)花小卻搶眼、種子能飛出浪漫的小小地丁花;當然,她不會爭與國色天香,她在以自己實在的純真、實在的本色平靜地、默默地為季節(jié)編寫童話、為大自然注入生機、為存在彰顯活力;所以,總覺得它是太陽灑下的光輝,是的,它是的。
生活里常會遇到一些很奇妙的事情,我是個曾經(jīng)上山下鄉(xiāng)的插隊知青,回城后在學校當了一名普通教師,但是,我卻在青島新聞網(wǎng)找到了一個知青聚集的論壇,這里,活躍著68年插隊農(nóng)村的海歌先生和他的200多個老知青,轉業(yè)軍人,和教師,企業(yè)工人朋友,其中許多本市知名的作家也在這里落腳發(fā)表文章,在知青的聚會上,我看到了省文聯(lián)副主席紀宇先生,市作家協(xié)會主席老知青鄭建華,還有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尤風偉,他們都經(jīng)常的參加這里的知青聚會,并且在知青的文集前面寫下熱情洋溢的序言。知青們每天上網(wǎng)不是聊天,而是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也許大家見面時還會覺得有些陌生、拘謹;然而心底里卻充盈著十分親切、默契的感覺,就好像兒時的伙伴,亦或少年時的同學;更奇妙的是,一提起他們,定然會不由自主地聯(lián)想到那開著金黃色的地丁花、那揚著如雪絨羽的蒲公英。或許是因為我們曾經(jīng)當過“知青”,與“廣闊天地”別有情緣?或許是因為我們的年齡大致相仿、對大自然的感悟亦大致相仿?總之,這個感覺,在十年前我們剛剛相識時就產(chǎn)生了,我們走進了網(wǎng)絡,走進知青論壇蹉跎歲月,那知青的文學論壇讓我們回憶起我們曾經(jīng)的蹉跎歲月。
在文學這個許多“名人名家”也流淌在荒野之中的苦澀季節(jié),在文學這個同樣充斥著銅臭氣的尷尬年月,這里是一片怎樣的園林??!綠的草、紅的花、青的松、翠的竹……怎樣、怎樣的都在散發(fā)著一種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久違的書墨之香;那《家鄉(xiāng)牽牛花》、那《我的梧桐樹》、那《如霜的藍月亮》、那《童年的蛙鳴》……我仿佛周游了一遭遠離塵世、到處鳥語花香、瓜果滿枝的小山村,雖然沒有富麗堂皇,卻山明水秀、樸實清新……
當我情不自禁地把一篇拙文也悄悄地塞進一壟縫隙之地時,我即刻得到了十幾位“老知青”的熱情“接待”;只是他們的名字有些奇怪:什麼“山藤”、“格里”、“小水滴”“老三屆”……不過,用不著揣摩,無需要探解,因為閃爍著文學色彩的文字已經(jīng)把我們招呼在一起了。仿佛舊時老友。
老知青海歌先生是青島新聞網(wǎng)蹉跎歲月論壇的版主,還開辦了散文詩詞論壇,半島網(wǎng)散文隨筆論壇,齊魯網(wǎng)青島文苑論壇,傳媒網(wǎng)原創(chuàng)文學,中國散文家網(wǎng)青春文學和青島知青網(wǎng)的管理員,他描寫知青生活的散文集《如霜的藍月亮》和歷史文集《閑談青島浮山后》在全國各大新華書店,青島書城和網(wǎng)上書店都有銷售,中國作家網(wǎng)首頁刊登了他的兩個散文集《青島街巷里院傳奇》和《紅楓林的琴聲》。海歌版主在慶祝我們集體創(chuàng)作出版的文集慶祝大會上說:如今我們出文學書不可能賺錢、平民百姓更不想去揚名;只因為我們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蹉跎,只因為我們深愛著文學,只因為我們從小就與寫文章擰成的那個小小心結;上山下鄉(xiāng)、回城就工,一晃大半輩子過去了,就是沒有想過要放棄;我們?yōu)槲膶W集結、為愛好執(zhí)著,為了把我們的經(jīng)歷用文字留給后代,就這麼隨心所愿、走在一起。
在為文學出版的每一次首發(fā)式,蹉跎歲月論壇都有將近100多位朋友參加聚會,海歌先生總是熱情地歡迎接待每一位朋友,他是共和國的同齡人,已經(jīng)年逾六旬了,可看上去還有些壯年神態(tài)。大概長年與文筆打交道的緣故,歲月風雨的侵蝕,卻沒有沖掉他儒雅的書生氣。他告訴我,眼下支持“蹉跎歲月”的,已經(jīng)不全部是當年的“純知青”了,有年逾八旬的離休干部,有二十出頭的小青年,也有一些知名作家和退休教師,不過,多數(shù)的還是知青老文友。近些年來,我們在論壇聯(lián)手就出版了二十幾本散文集和詩集,還不包括“個人專集”,也不包括為市北區(qū)、四方區(qū)、嶗山區(qū)編寫的9本歷史故事文集。這讓我又一次想到了那原野上一片連著一片的太陽灑下的光輝;那一顆又一顆乳白色、帶著絨羽、會飛的種子……
朋友,您去過春天的田野嗎?若把開著花的草地比作是一篇抒情散文,那么,路邊、河沿的蒲公英,定然就是抒情散文中出現(xiàn)的一首清麗、脫俗的歌謠。
朋友,您當過知青嗎?若把那知青插隊的枯澀寫成書,那文壇一定會盛開瑰麗的玫瑰花。
每年的人間三、四月,那滿山遍野的蒲公英就會為大地鋪上一層金燦燦的絨毯。這期間,無論你走到哪里;無論是野徑溝坎還是坡地山崖,只要風能吹到的地方,那地方哪怕只有一掬土,就會看到緊貼著地面的一蓬蓬深綠的齒形寬葉中間,舉出一莖圓圓的朵兒來,那朵兒,是怎樣的圓、怎樣的黃啊,直逼你想到太陽。是的,那是太陽的圓、太陽的黃!黎民百姓叫它地丁花,說它是在以輪式的花冠與顏色,報答著陽光的哺育。令人敬畏的是,不久,這花便會變魔術一樣地擎起一支毛茸茸的、圓圓的、乳白色的小絨球來,也是滿山遍野,一地的、無邊無沿的;再不久,那茸茸的小球便在風兒的吹拂下,一點點散開,數(shù)不清的細細的絨羽,展開翅膀,山南地北,溪旁路邊,飄飄悠悠,哪兒落地哪兒家,因為,它們是會飛的種子!
還是在童年時代讀過一篇課文,至今熟記不忘:“一個小球毛蓬松,好像棉絮好像絨,對它輕輕吹口氣,飛出許多小傘兵;風啊風,請把傘兵送一送,送到我們鄉(xiāng)村中,待到明年三四月,路邊開滿蒲公英?!辈贿^,這幾年卻突然發(fā)覺,何止是“明年三四月”,當年的夏末秋初,它的“第二茬”花開、絨飛,照樣會光鮮地展示著風采。一年兩輪讓自己的生命在大自然中頑強地燦爛著,這在其他野草中并不多見。這是一種頑強的生命力呢,還是一種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我說不明白。反正,她就是緊貼著大地生長、草葉可食用、(它是百姓荒年的口糧,豐年的山珍)花小卻搶眼、種子能飛出浪漫的小小地丁花;當然,她不會爭與國色天香,她在以自己實在的純真、實在的本色平靜地、默默地為季節(jié)編寫童話、為大自然注入生機、為存在彰顯活力;所以,總覺得它是太陽灑下的光輝,是的,它是的。
生活里常會遇到一些很奇妙的事情,我是個曾經(jīng)上山下鄉(xiāng)的插隊知青,回城后在學校當了一名普通教師,但是,我卻在青島新聞網(wǎng)找到了一個知青聚集的論壇,這里,活躍著68年插隊農(nóng)村的海歌先生和他的200多個老知青,轉業(yè)軍人,和教師,企業(yè)工人朋友,其中許多本市知名的作家也在這里落腳發(fā)表文章,在知青的聚會上,我看到了省文聯(lián)副主席紀宇先生,市作家協(xié)會主席老知青鄭建華,還有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尤風偉,他們都經(jīng)常的參加這里的知青聚會,并且在知青的文集前面寫下熱情洋溢的序言。知青們每天上網(wǎng)不是聊天,而是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也許大家見面時還會覺得有些陌生、拘謹;然而心底里卻充盈著十分親切、默契的感覺,就好像兒時的伙伴,亦或少年時的同學;更奇妙的是,一提起他們,定然會不由自主地聯(lián)想到那開著金黃色的地丁花、那揚著如雪絨羽的蒲公英。或許是因為我們曾經(jīng)當過“知青”,與“廣闊天地”別有情緣?或許是因為我們的年齡大致相仿、對大自然的感悟亦大致相仿?總之,這個感覺,在十年前我們剛剛相識時就產(chǎn)生了,我們走進了網(wǎng)絡,走進知青論壇蹉跎歲月,那知青的文學論壇讓我們回憶起我們曾經(jīng)的蹉跎歲月。
在文學這個許多“名人名家”也流淌在荒野之中的苦澀季節(jié),在文學這個同樣充斥著銅臭氣的尷尬年月,這里是一片怎樣的園林啊!綠的草、紅的花、青的松、翠的竹……怎樣、怎樣的都在散發(fā)著一種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久違的書墨之香;那《家鄉(xiāng)牽牛花》、那《我的梧桐樹》、那《如霜的藍月亮》、那《童年的蛙鳴》……我仿佛周游了一遭遠離塵世、到處鳥語花香、瓜果滿枝的小山村,雖然沒有富麗堂皇,卻山明水秀、樸實清新……
當我情不自禁地把一篇拙文也悄悄地塞進一壟縫隙之地時,我即刻得到了十幾位“老知青”的熱情“接待”;只是他們的名字有些奇怪:什麼“山藤”、“格里”、“小水滴”“老三屆”……不過,用不著揣摩,無需要探解,因為閃爍著文學色彩的文字已經(jīng)把我們招呼在一起了。仿佛舊時老友。
老知青海歌先生是青島新聞網(wǎng)蹉跎歲月論壇的版主,還開辦了散文詩詞論壇,半島網(wǎng)散文隨筆論壇,齊魯網(wǎng)青島文苑論壇,傳媒網(wǎng)原創(chuàng)文學,中國散文家網(wǎng)青春文學和青島知青網(wǎng)的管理員,他描寫知青生活的散文集《如霜的藍月亮》和歷史文集《閑談青島浮山后》在全國各大新華書店,青島書城和網(wǎng)上書店都有銷售,中國作家網(wǎng)首頁刊登了他的兩個散文集《青島街巷里院傳奇》和《紅楓林的琴聲》。海歌版主在慶祝我們集體創(chuàng)作出版的文集慶祝大會上說:如今我們出文學書不可能賺錢、平民百姓更不想去揚名;只因為我們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蹉跎,只因為我們深愛著文學,只因為我們從小就與寫文章擰成的那個小小心結;上山下鄉(xiāng)、回城就工,一晃大半輩子過去了,就是沒有想過要放棄;我們?yōu)槲膶W集結、為愛好執(zhí)著,為了把我們的經(jīng)歷用文字留給后代,就這麼隨心所愿、走在一起。
在為文學出版的每一次首發(fā)式,蹉跎歲月論壇都有將近100多位朋友參加聚會,海歌先生總是熱情地歡迎接待每一位朋友,他是共和國的同齡人,已經(jīng)年逾六旬了,可看上去還有些壯年神態(tài)。大概長年與文筆打交道的緣故,歲月風雨的侵蝕,卻沒有沖掉他儒雅的書生氣。他告訴我,眼下支持“蹉跎歲月”的,已經(jīng)不全部是當年的“純知青”了,有年逾八旬的離休干部,有二十出頭的小青年,也有一些知名作家和退休教師,不過,多數(shù)的還是知青老文友。近些年來,我們在論壇聯(lián)手就出版了二十幾本散文集和詩集,還不包括“個人專集”,也不包括為市北區(qū)、四方區(qū)、嶗山區(qū)編寫的9本歷史故事文集。這讓我又一次想到了那原野上一片連著一片的太陽灑下的光輝;那一顆又一顆乳白色、帶著絨羽、會飛的種子……
不可置疑,眼下一些作家“水一樣的大面積在低洼處流動”,因金錢的誘惑與利益的驅使,身居金殿的文學“大家”和“專家”們也無暇顧及在“低洼處流動的水”是否進入江河還是湖海;然而,無須擔憂,在荒野中為文學攀爬出一條“原生態(tài)”之路的草根們,只要功夫深,一旦亮嗓,指不定誰還會發(fā)出天籟之音呢。他們無所謂“缺乏大時代的靈感啟迪”,因為他們本身就在自己生活的時代里,他們的作品也無所謂“傳代驚世”,因為他們有對生活由感而發(fā)的情與愛,正如有位作家所言,“用真誠寫出心靈的文字,給冷漠的世界注入暖色,使粗糙的生活變得詩意”,就夠了,這就是大情大愛,這就是文學的生存價值。就像那原野里頑強生長的蒲公英,雖然緊貼著地面,卻以太陽的圓與色,報答著大地和陽光的恩澤,把美麗和純真帶給人間,這難道不就是可傳可閱的文學作品嗎?
在我們的群體中,有許多動人的故事,最令人感動的是全體知青網(wǎng)友為生病的老知青網(wǎng)友江培科捐款搶救生命的故事,這個故事讓我們每一個聽說的人都為之感動。
青島知青網(wǎng)的管理員老知青江培科因為心臟病需要動手術住進醫(yī)院,急需要人民幣二十三萬元動手術,否則有生命危險。我們蹉跎歲月論壇的朋友行動起來了,青島知青網(wǎng)的知青行動起來了,全國的知青行動起來了,短短的五天,資金就得到了解決,江培科就上了手術臺,順利的做成功了心臟手術!蹉跎歲月論壇的海歌,格里,若風,陪你聽風,劍指南天,四十出頭,水老師,吉龍,楊樹葉子,玲雨、冬梅,優(yōu)雅86、浩海和云南,北京,廣州,上海,香港,淄博,郯城,煙臺、成都等全國各地的網(wǎng)友慷慨解囊救助江培科,挽救了他的生命!等朋友都多次前往醫(yī)院探望,海歌,格里,若風,陪你聽風,浩海等朋友做為全國知青的代表給救助江培科的阜新醫(yī)院贈送了錦旗。
文學是什么,細想起來,有時還真的不是那么深奧神秘、高不可攀。居“廟堂之高”有之,處“江湖之遠”有之;坐皇宮寶典的有之;為一介布衣的亦有之。只要有人生活的地方;只要這個地方的人有心、有美、有真,就會有文學藝術。當然,即使“文學寶庫”,若摻上些“商品與貨幣”,定然也會變味與失效。
文學來源于生活,青島知青的文學天地“蹉跎歲月”之所以花團錦簇、林木蔥蘢,就是因為有一波經(jīng)歷生活磨礪卻依然熱愛生活的人,有一位為文學癡迷的海歌和他的知青朋友在不知疲倦地用文字書寫生活。我贊美海歌和敬畏他的朋友們,正如我贊美和敬畏原野草叢中的那生生不息的蒲公英。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