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蔭涼
來源:作者:鄉(xiāng)樂土時間:2014-07-29熱度:0次
這幾年夏天不知怎么了,總覺得越來越比過去熱,沒有空調(diào)人似乎就活不成了。
人小是耐不得熱的,但小時候卻敢跟母親大中午地到地里割麥,只因麥子經(jīng)暴曬之后相對早晚要干脆易割。這使我較早地便明白了事物的對立與統(tǒng)一,明白了兩全其美其實是很難遇到的事。但不管是在操場上體育課,還是跟老師下地拾麥穗、棉花,在太陽下呆久了總想找蔭涼乘。有時距地頭遠,急迫地走到地中間一棵大樹下,會明顯感到樹蔭下與樹蔭外是兩重天。最好的蔭涼當然在村西頭的防空洞里,但最好的樹蔭確是生產(chǎn)隊菜園子的路口。那里除了樹大樹多外,還有一口總是冒出白花花涼嗖嗖清水的機井。水渠通到哪里,一棵棵的大樹便將清涼延伸到哪里。同學們會將喝光了水的醋瓶子或油瓶子伸到管口或摁進水渠里灌水。不少人的瓶中泡著從大掃帚上掐下來的干竹葉,綠縈縈地很是好看。少數(shù)人還會給瓶中一粒兩粒地放進五六粒糖精,讓人非常羨慕。我一般不羨慕,因為我兜里裝著人丹。只是人丹味苦,倒讓我羨慕了有薄荷片的人。薄荷的清香濃烈而悠長,除冰棍外是第二誘人降溫消暑的東西。
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那時村子的綠化并不理想,如果給村子周圍及每條巷道都把樹裁得滿滿地,讓樹把村子包裹起來就好了,房在樹蔭下,人在房蔭下,豈不爽快。在村子里玩耍和學習,我們自然要找有蔭涼的房檐下、墻根下和大樹下,可要上學或隨大人趕集、走親戚,就只有受著太陽了。那時根本沒有遮陽傘,戴草帽又嫌焐人,盡管有時會用樹枝編成圈像電影里偵察兵一樣戴在頭上神氣,可一個夏天下來多還是會曬成黑娃。
如今成人了,按說比孩子時能耐熱,但卻住進了城市。城市的特點是土地少水泥多、樹木少樓房多、水渠少空調(diào)多,徒增了陽光的反射和空氣的溫度。南方水多的城市可能會好一些。西安確是有個護城河,算是個大水渠吧,可惜不能有效流動和循環(huán),失卻了不少功能。近來同事碰面無話可以找話的,就是皆能拿天氣熱發(fā)感慨。我西裝革履抬頭挺胸地從臨時辦公地點去辦公樓,也就四十來米的距離罷,因路上沒有蔭涼可乘,一進大廳就難受得縮肩提領把架勢放下了。城市的路邊、公園是有許多的大樹,但樹蔭下并沒有農(nóng)村樹蔭下涼快,概因城市里的樹下沒有水渠,水渠變成下水道埋入地下了;也沒有廣闊的土地、綠植吸光吸熱,水泥地面和樓房反射光線不說,無數(shù)的空調(diào)還在湊熱鬧一樣排放著熱量,不熱不排,越熱越排,越排越熱。
但因了空調(diào)的緣故,城里室內(nèi)的確要比農(nóng)村室內(nèi)涼快些??删烤故覂?nèi)涼快了好,還是室外涼快了好呢?看來事物的對立統(tǒng)一,永遠都是叫人頭痛的事情啊。不管是農(nóng)村還是城里,大熱天人都不愿曬太陽。走路自然要揀蔭涼處走,可不是所有的路上都有樹,有樹的不一定就有可乘的蔭涼且連續(xù)不斷。我于是戴上了父親送我的石頭鏡,并將1999年出野外時發(fā)的一頂小草帽也戴上了。掩耳盜鈴是可笑的,鏡帽遮陽確還是能起點作用。
小時候不愿戴草帽,現(xiàn)在還得戴。找來找去,蔭涼原來就在自己頭頂。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