僰人嘆
來源:作者:wubin時間:2014-07-22熱度:0次
在珙縣的麻塘壩,在興文縣的毓秀河,看到懸掛在陡立巖石上的棺材,令我們嘆為觀止。
這些懸棺是僚人留給我們的,抑或是我們公認的僰人,還是記載中的都掌人留給我們的?在懸棺的驚嘆后,依然還是有許多我們疑惑的地方。都掌人是僰人或僚人的后裔嗎?在距離現(xiàn)在四百多年萬歷年間的那個秋天之后,他們又去了哪里?
“游倮倮,范苗子,何家后山掛巖子”這是流傳在當?shù)氐闹V語,當?shù)氐暮渭揖褪嵌颊迫说暮笠?,而這支何姓人家,就是今天還有人在懸棺巖下祭拜祖先。珙縣迄今發(fā)現(xiàn)的懸棺295具,興文九絲鎮(zhèn)的德勝河和毓秀河發(fā)現(xiàn)的懸棺208具,由于巖石上還留下許多樁孔和殘留的無數(shù)木樁,可見這兩地的懸棺原來數(shù)億計千。這樣大的族群,就這樣悄無聲息消逝在歷史的長河嗎?
阿旦沐是一個懸棺中出現(xiàn)的名字,也許他是都掌人的一個首領,或者僅僅是一個普通人的名字,反正出現(xiàn)在懸棺中陪葬的筷子上,是一個讓我們還能想起的一個民族的代稱。但他至少給我們一點歷史的提醒,讓我們還想起他們原來的生活。那個從僰人,到僚人入蜀,到都掌人的歷史演變,這種演化抑或融合的過程形成了明朝成化年間的都掌人。僚人入蜀是南北朝時期西南地區(qū)發(fā)生的一次大規(guī)模移民事件。僚人是漢唐時候我國古代西南、華南地區(qū)分布廣泛的少數(shù)民族,系百越的一支。但西漢王朝已經(jīng)在川南設立了“僰道”,說明這里已經(jīng)生活了很多僰人。而僚人入蜀以后形成的民族關系,我們不得而知,直到我們最后消失的都掌人,我們都是一頭霧水。只有從歷史的點滴記錄中了解很小的一部分。
現(xiàn)在我們看到巖石上的懸棺,驚詫它這種葬式的艱難。那高聳的巖壁,如何把懸棺放上去,如何一層又一層放上去,而且同一層也是不同年代放上去的。當然,擺放懸棺位置越高的,應該是地位比較高的族人。“懸棺巖上,子孫顯貴”。他們懷著對祖先的崇拜,和一種水居民族心理潛在的靈魂信仰,始終如一以懸棺葬俗來安撫先人的亡靈。高崖可避水災,臨水如駐家園,而入殮的船棺,則事死如同事生。船棺葬倒是在成都平原可以看到,但懸棺船葬只有在川南珙縣和興文才能看到。在數(shù)以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堅守信仰,將先人的遺體高懸于山崖之上,以讓靈魂在清晨第一縷曙光的照耀下,羽化進入來生世界或升入他們向往的天堂。
到了明朝,對于當?shù)厣贁?shù)民族實行改土歸流,廢除土官任用流官,編戶齊民,推行同化政策,遭到都掌人的強烈反抗?!岸颊浦畞y,始于永洪,終于隆萬”,“永洪”就是“永樂”和“洪熙”年號,“隆萬”就是“隆慶”和“萬歷”年號。公元1573年,明軍在攻下了凌霄山寨和都都山寨,面對都掌人盤踞的最后一個山寨九絲王城一籌莫展。只有等到9月9日,等到了賽神節(jié)。最主要是都掌人完全忽略了明軍的戰(zhàn)斗力,忽略了他們剿滅他們的決心,忽略了大雨沒有減弱明軍攻城的決心。他們部族錐牛大餉,酗酒自放,于是自取滅亡?!熬沤z之戰(zhàn)”就是都掌人最后的記載,也是僰人的最后的記載嗎?
他們最終被同化,失去了它民族的所有基本特性。也許,很少一部分都掌的貴族,逃向了川南附近的雷波,抑或有相同民族屬性的云南丘北。終究我們不能明顯分辨出他們,他們消失在歷史的變遷中。我們繼續(xù)尋找,也是那樣的徒勞。只能怪那次不該有的戰(zhàn)爭或明朝不該實行的改土歸流政策。
永遠地飄逝了,留下的只有我們對那個民族的嘆息。只有留存在懸崖上那早被歷史風干的懸棺痕跡和永世傳誦的種種疑問。
聲聲長吁短嘆,無法破解的疑慮!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