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山河,夢里山河
來源:作者:邢云鵬時間:2014-06-26熱度:0次
“人說山西好風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呂梁,站在那高處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啦啦啦流過我的小村旁……”
山西省因在太行山以西,故稱山西。春秋時期,大部分地區(qū)為晉國所有,所以簡稱“晉”;戰(zhàn)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因而又稱“三晉”。山西東界太行山,西有呂梁山,北亙北岳恒山、五臺山,南聳中條山,中立太岳山,素有表里山河之稱。
歷史上,山西雖有表里山河之稱,但也有人將其稱為“四塞之地”?!坝牲S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唐朝李白的千古名篇《行路難》將山西的難進描繪得入木三分。也正是山西南北是黃河、荒漠,東西有太行、呂梁,在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山西“四塞之地”的給當時的三晉百姓以巨大的庇佑,建造了無上功德。五千年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給這塊土地留下了大量瑰寶和豐厚的三晉文化積淀,宋遼及以前的地面建筑占全國總量的72%,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1處,占全國總數的11.5%,雄居全國第一,被譽為中華文明的“主題公園”和“歷史建筑藝術博物館”。勤勞的三晉百姓,在盆地、在丘陵、在山區(qū),“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生息繁衍,子子孫孫無窮匱。深山老林、荒坡野嶺,又使人們贏得了逃避戰(zhàn)亂、保全生命的某種可能。至今在河北、河南、山東、東北等地區(qū)仍流傳著一句民謠:“問我祖先在何處, 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么 ? 大槐樹下老鸛窩”。幾個世紀以來,古大槐樹被 當作“家”、被稱作“祖”、被看作“根”,成為億萬人華夏兒女心目中的故鄉(xiāng)。
然而,上世紀80年代以來,礦難、污染、煤老板一直是山西的代名詞。曾經有人形容山西的經濟主體是“挖煤運煤賣煤”。確實,山西最大的省情就是煤炭資源,煤礦多,礦難也多。煤炭對山西來說是一把雙刃劍,既是寶貴的資源財富,是最重要的經濟支柱,長期以來支持了全國的發(fā)展,但長期無序過量開采也造成了一系列巨大問題和隱患,比如環(huán)境嚴重破壞、資源過度消耗、地表沉陷、礦難頻發(fā)……
表里山河沉記憶,夢里山河入畫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命題困擾著發(fā)展中國家。在三晉大地上,今天已經建立了以保護天然林木為主的蘆芽山、龐泉溝、歷山、蟒河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八锤麣v山”時的歷山,也許成為了永遠的過去,沉入歷史背后的地平線。2009年以來,山西率先在全國實施煤炭資源整合重組,2010年,國務院批準成立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qū),山西省委省政府更是提出率先走出資源型地區(qū)轉型跨越發(fā)展新路、加快實現(xiàn)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 “兩件大事”的奮斗目標。
五臺圣境之神秘、北岳中條之雄奇、根祖廟堂之滄桑、晉商大院之幽深、黃河氣勢之磅礴……,得天獨厚的旅游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相得益彰,依托豐富的測繪地理信息資源,山西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優(yōu)勢轉化為產業(yè)優(yōu)勢和經濟優(yōu)勢的大文章正在破題,勤勞智慧、淳樸善良的山西人民正在創(chuàng)造著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的新業(yè)績,融入“中國夢”。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