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大康宿舍
來源:作者:于向陽時間:2014-06-20熱度:0次
我的童年是在康寧路1號大康宿舍度過,因為我媽媽是大康宿舍居住的國棉一廠老工人,她從十幾歲就在國棉一廠當(dāng)童工,解放后一直在國棉一廠工作,直到退休。因此,我們?nèi)揖团c大康宿舍結(jié)下了終生的緣分。
大康宿舍”是青島國棉一廠最大最老的職工宿舍,家住四方的人們大多都知道這個大院。 “大康宿舍”建于日本占領(lǐng)時期,那時的國棉一廠叫“大康紗廠”,“大康宿舍”由此而得名。它位于四方的東南端,南臨海泊河公園(現(xiàn)在的文化公園),北靠海泊河體育場(現(xiàn)在的弘誠體育場),海泊河從它的門前流過。
童年的大康宿舍大院分南舍,北舍,低挨的、細密如織地排列著幾十棟火車車廂一樣瘦長的樓房,北舍是上下層樓,南舍多為平房,每棟樓模式一樣,窄窄地門挨門,并排住著15戶人家,每戶住房不足20平方米。樓與樓之間也不過幾米的距離,隔樓相望,對面人家一目了然。 我家住在北舍第二排的房子,我們宿舍每個房間的高度和內(nèi)部結(jié)構(gòu)、面積上基本是一樣的。外面看上去房子很整齊,實際上室內(nèi)面積卻非常小,只有12--15平方左右。一般每家只有兩個房間,進門以后是一個3-4個平方的小房間,當(dāng)作廚房使用。向里走是一大間,有10平方左右,是臥室。也有的家是三個房間,進門后的右手開出一個5平方米左右的房間。住三個房間的人家一般是人口比較多或老少三輩一起住的。
每個家庭的人口有多有少,最多的10人,少的2-3人。為了住得寬敞一些,每一家都在自家門前自己建了一間小屋,用來做廚房,原來的廚房就成了臥室。自己建的房子一般在10平方米左右,每家的面積就擴大到了20多平方米。每家都要建自己的房子,就產(chǎn)生了劃分界線的問題,建房子之前就要協(xié)商好“邊界”,一般的人家都會友好協(xié)商,也有的人家為了多占面積而發(fā)生爭吵甚至動手打起來。這些小屋根據(jù)主人的喜好,在形狀、墻皮的顏色等各個方面都是不一樣的,它們連接在一起,呈現(xiàn)出凌亂的景象。整整齊齊的“軍營”和凌亂的茅草屋形成了不協(xié)調(diào)的景象。
除了自建的廚房和搭吊鋪之外,還必須自建煤屋子。煤屋子建的地方是在家門口的對面。煤屋子和自建廚房之間隔著只有兩米寬的過道,成了小胡同。這些煤屋子也是大大小小、高高矮矮,各不相同。煤屋子里除了裝煤以外還要放劈柴(木頭)和干草之類的東西。這些東西是用來“引火”的。煤不能直接點燃,先是把草塞進爐灶里點燃,然后把煤(要用水?dāng)嚢枰幌?撒在上面,同時要拼命地拉風(fēng)箱,直到煤被點著了,才放慢拉風(fēng)箱的速度。這就是“生火”。到了冬天,還要點取暖用的爐子,叫做“生爐子”,做法是一樣的?!吧稹焙汀吧鸂t子”并不是那么容易學(xué)會,要學(xué)很長時間,還要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才能掌握其要領(lǐng)。即使很有經(jīng)驗的人,也有失敗、生不著火的時候。生不著火,只好把煤從爐灶里扒出來,重新來一遍,這樣就浪費了許多草和煤 六七十年代正是國棉廠的鼎盛時期,大院內(nèi)繁雜熱鬧。大院有一個合作社(現(xiàn)在叫小賣部),一個炸油條兼壓面條的作坊,兩個自來水龍頭,一個茶爐,還有七八個大茅房(公廁)。每天下班的時間是這個大院最熱鬧的時候,叮鈴作響的自行車載著掛網(wǎng)兜拎飯盒的“主人翁”們回來了。那時當(dāng)工人吃香,被稱作“主人翁”。立刻,大院門口的合作社前排起了長隊,不時有人吆喝著維持秩序,不能插號。排隊的人們手里捧著各式各樣的小本票證:糧票、豬肉票、花生油票……那時,由于大部分的商品都是憑票供應(yīng),合作社的售貨員便成了實權(quán)派,賣給你的菜肉是好是壞、是精是良,全在他們的掌握之中。
到了傍晚時分,一排排青煙從各家的屋頂冒出,家家大門敞開著,由窄窄的樓道走過,看到的是清一色的光景:拉著風(fēng)箱燒火,在一米多大的鍋里炒上半鍋菜,全家老小七八口甚至十幾口圍坐在地上的圓桌旁,就著餅子或饅頭吃一盆菜(因地方小,家家都有個矮桌和一摞小板凳,不用時就收起)。大院里各家各戶的生活基本上都是透明的,窗簾幾乎不拉,只要家里有人,大門也是一年四季敞開著。
大院里植物很少,難得看到綠色,更看不到花,任何一種顏色的花都看不到,這正象人們單調(diào)的穿戴,也象人們單調(diào)的表情,更象人們毫無個性的頭腦。
人們的衣服顏色多是藍色或軍綠色,樣式也大多是中山裝或?qū)W生裝或軍裝,簡單而樸素。臉上很少笑和溫和的表情,是疲憊、憂愁、憤怒、瘋狂、急躁。
平平淡淡的日子總讓人期盼能夠有點驚喜。每逢年輕人結(jié)婚辦喜事時,大院里的人們都傾巢出動。那時操辦婚事還不興去飯店擺面子,而是拉起帳篷在院子里炒菜。擺喜宴得借鄰家的屋子、桌凳、碗筷。送賀禮也沒有送紅包的,只是一些鏡子、暖瓶、枕套等日常用品。一大早,當(dāng)大紅喜字高高貼在大院門前的時候,成群的老人孩子自發(fā)地結(jié)隊迎候。等到正午時分,才見那穿大紅襖的新娘子坐著嶄新的自行車,在親戚們的擁簇下來到婆家。頓時,大院里鞭聲大作,娶媳婦的人家將喜糖大把大把地撒向人群。參加喜宴的人們通常都是徹夜狂歡。
過年也是全院兒的大事。各家各戶一進臘月門就開始忙活掃墻灰、刷房子,家家炒瓜子、花生,炸麻花。合作社前更是排起了長龍。每人供應(yīng)半斤刀魚,每戶半個豬頭,兩盒雙馬煙,五瓶青島啤酒,那可是按人頭分配,金貴著呢!若是誰家有本事托人買幾斤豬下貨,支在爐子上一煮,前后兩棟樓就都知道了。大年三十晚上,家家門上都貼出了新對聯(lián),窗戶用粉紅色的紙糊上,一屋子的暖色。孩子們則挑著自制的燈籠,穿上盼了一年的新行頭挨家串門……
如今,當(dāng)年大院里的孩子們早已為人父母,隨著島城城市建設(shè)的日新月異,當(dāng)年火柴盒一樣的平房如今已被高樓大廈所取代,門前的合作社也已改頭換面。但“大康宿舍”留給人們的美好回憶,至今仍讓人無法忘懷!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