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葚熟了
來源:作者:朱玉富時間:2014-04-30熱度:0次
桑葚熟了
(朱玉富)
農(nóng)民有諺語:“晚娘不如親妗子,柳花不如桑葚子”。桑葚是桑樹結(jié)的一種果實,成熟時間大約在每年的端午節(jié)后。,“陌上桑未開,贈我鬢上釵?;ㄏ?lián)灰恍Γ淙~羞印腮”。每當(dāng)烏黑油亮又大又甜的桑葚采摘時,堰邊、溝壑、沙嶺的桑園里我都會留下我一串串的腳印。摘桑葚,除了自己一飽口福外,還一份特別的情愫在里面。在童年時,記得家鄉(xiāng)魯中鋼城艾山地頭堰邊全都長滿了桑樹每年在桑葚成熟的季節(jié),每當(dāng)此時,我們幾個在一起放牛的小伙伴一放學(xué)便把作業(yè)放在一邊,便借放牛為借口牽出自家的牛,急不可待地趕著牛往村外趕。初夏的原野嫩草連接成片,根本不需要我們牽著牛到處走。打好牛樁把牛一放,讓它自己在原地就足夠吃飽了,而我們自然也就飛一般地往桑樹林里跑!
盡管桑葚好吃,但桑葚樹上的桑葚可以分熟透的、未熟的和開花的三種。熟透的桑葚呈暗紫色,渾身透著光亮,充滿了水分,摘的時候也只能輕輕地摘,稍不小心就會把它捏破,擠出汁水來。這是我們小孩子最喜歡吃的,放到嘴里嚼去,汁水頓時流出,那是一種絕好的享受,桑葚的甜不是直接可以吃出來的,更多是‘嗶咋’出來的,每吃一顆便帶著淡淡的桑葉香。還有一些桑葚是紅色或青色的,青色的還沒有成熟,我們自然舍不得采掉浪費(fèi),紅色的則是已經(jīng)成熟了,只是還沒有熟透而已,有時候為了調(diào)節(jié)口味,我們也會采來吃幾個,吃起來味道甜中帶酸,也沒有太多的汁水,但是很脆香,卻比熟透的要更爽口。
也許受“窮人的孩子早當(dāng)家”的熏陶的緣故。那時候的孩子特別有孝心,自己吃夠了以后,總是摘上一兜帶回家給父母嘗嘗,當(dāng)然我也不例外。每次回到家,看著我小心翼翼地從口袋里掏出一把把的桑葚時,母親會被我的臟相和孝心弄得哭笑不得……
桑葚是富有詩意的。《詩•魯頌》中有“翩彼飛鸮,集于冸林”的佳句。山東是秦漢以前全國蠶桑最發(fā)達(dá)的地方;山東濟(jì)南是魯國的封地,所以后世常把山東簡稱為“魯”?!棒斏!边@一名詞最早見于賈思勰的《齊民要術(shù)》:“桑椹熟時,收黑魯椹。這里所說的“黃魯桑”,就是魯桑中的一個豐產(chǎn)、葉質(zhì)優(yōu)良的品種。賈思勰是山東人,此魯桑很可能是古代山東勞動人民所培育成功,而在山東各地廣泛栽培的一些品種。從宋代開始,全國蠶桑業(yè)重心已移到浙江的杭嘉湖一帶來,這時,長江流域的蠶桑生產(chǎn)已超過北方。
桑葚還富有兩個傳說故事。一個是漢光武帝劉秀與桑葚的傳說。劉秀起兵反抗王莽暴政時有一次兵敗被追殺,逃到一處破窯藏身。當(dāng)時正逢六月上旬,劉秀又熱又渴又餓,幾乎絕望,抬頭望天時正好窯邊一棵大桑樹的果子掉到他嘴里,靠著既生津解渴又充饑的桑葚,他逃過一劫。后來,劉秀奪得天下大封功臣時想起了有救命之恩的桑樹,時間久了想的不太確切,鬧了個烏龍事件,錯封了臭椿樹為王,結(jié)果桑樹氣破了肚皮,除了燒柴一無是處的臭椿得到了瘋長。小的時候我老家墻外有一大片林子,有桑樹、臭椿、柏楊什么的,桑葚剛冒紅頭就被摘得差不多了,偶爾吃到一顆紫色的果子興奮好一陣子。后來上學(xué)了,一度認(rèn)為桑樹度量小,對它有點(diǎn)不肖。再后來參加工作了,由于經(jīng)歷了一些事情,對桑樹又有了新的認(rèn)識:有功不賞,張冠李戴,是桑樹的錯嗎?
另一個故事是發(fā)生在東漢末年的“桑葚異器”,是古二十四孝之第十六個故事。說的是蔡順家貧但事母極孝,桑葚下來時,他把熟透了的紫色的放在一個籃子里給母親吃,不熟的放在另外的籃子里自己吃,它的孝行連被稱為“賊”的赤眉軍都感動了,不但沒搶劫他,而且還贈送他白米三斗,牛蹄一個。桑葚,居然成為孝道的一個載體,一個符號,一個民族文化的意象。
當(dāng)然,每一種植物都有它的特性和藥用。據(jù)《本草經(jīng)疏》記載:“桑葚,甘寒益血而除熱,為涼血補(bǔ)血益陰之藥?!眹t(yī)大師朱良春指出:舉凡肝腎陰虛所致之糖尿病、高血壓病以及老人精虧血少之耳鳴、怔忡、不寐等,桑葚悉為妙品。當(dāng)然。桑葚,在我眼里,儼然是一位懸壺濟(jì)世的高人,它不僅能解人饑餓,還能幫人解饞,可謂“功德無量”。
“徑道掩青叢,枝垂籍曉風(fēng);清甜若蜜水,細(xì)品樂桑童”。紫色的回憶掛在桑葚樹梢,童年的樂趣在夢中縈繞。
作者朱玉富 聯(lián)系:電話:15550377716 QQ:1052171498
郵箱:lwgczyf@163.com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