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多野VA无码中文字幕电影,粉嫩AV久久一区二区三区王玥,日本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AV天堂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正月十五聽大戲

來源:作者:朱玉富時間:2014-02-08熱度:0

正月十五聽大戲
(朱玉富 )
“拉大鋸,扯大鋸,姥娘門前唱大戲。接閨女,請女婿,小外孫子也要去?!比赵萝筌鄹采w著過往,兒童時期的歌謠,一直在心中縈繞。在我童年的記憶里老家魯中艾山,在每年的農(nóng)閑或春節(jié)期間,都要編排節(jié)目唱大戲,周圍的柳條峪、桑梓峪、高峪、紙坊、羅漢峪村幾乎是村村有劇團,家家有演員,到處是鑼鼓喧天的喜慶景象。
而我住的那個艾山魯中小山村西峪村,是一個400余戶人家,2300多口人的村莊,文革期間受“樣板戲”的蘊染,村子便成立了一個劇團。為了擴大‘團隊’;只要是你是年輕人,有愛好文藝的‘特長’都可能統(tǒng)統(tǒng)‘收編’。因此,受哥哥的影響,每次聽到鏗鏘的鑼鼓聲就心潮澎湃,因大哥拉胡弦好自然就成了劇團的一員。從打雜到拉胡弦、從鼓手到演員,大哥完全是靠自己的實力和‘演技’贏得了觀眾的認可和團長的贊成。
農(nóng)村唱戲,首先要搭建的是戲臺,在當時,因為受條件的限制,農(nóng)村的戲臺不僅簡單,而且更是簡陋。往往是在一個地勢自然的土臺子上埋上幾根木樁,搭上幾張草席或幾條床單當隔離屏障。然后在臺子的兩側(cè),吊起兩盞(汽燈),灌上汽油(也可是柴油),放上指頭粗的燈捻,打氣讓燈燃燒;就成了夜間演出時的照明燈具。至于戲衣、道具、樂器,大都是演員和樂器師自己動手加工制作的。如‘黃袍馬褂’、‘鳳冠鳳儀’的縫制和制作,因誰也沒有見過皇帝、娘娘,所謂的龍袍、鳳衣也只是照葫蘆畫瓢,買來象征寓意的彩布、彩線,找民間會縫制和彩繡的手藝人縫制。那時候的琴弦和二胡、京胡也都是純綠色、自然和自制自造,曾記得酷愛‘文藝’的二叔,在夏日的淺水里捉來一只癩蛤蟆,剝下皮,用樹枝撐起四角在陽光下晾干后蒙在一個桐木筒子上,連接上弦桿,套上絲弦,一把二胡或京胡就成了。官帽更是‘實用和時尚’,在那個物質(zhì)匱乏的特殊的年代,為了營造舞臺效果,讓觀眾看不出破綻;為了勤儉節(jié)約,道具有時也可以用紙代替,劇本大都以口傳為主。因為,在那個革命樣板戲的年代,不識字的人很多,記戲背詞全靠死記硬背;因為哥哥在劇團的原因,因此,我目睹了當時的‘劇團’的“潛規(guī)則”,往往是一邊化裝,一邊口傳,裝化成了,戲詞也學差不多了,然后就上場演出。
當然,在演出期間,常常會鬧出一些趣事在所難免,令人捧腹大笑。有的演員,臺上演唱時竟忘了戲詞,怎么辦?早就有人在幕后‘看唱本’提詞,提一句,唱一句。臺下的觀眾摸不著頭腦,不知他們是在演出,還是加了臺詞。當明白是怎么回事后,臺下人笑,臺上演員更是捧腹大笑。對當時那句“騎驢看唱本,走著瞧”。特別的記憶猶新。
因都是農(nóng)村草班子演員,也不講究臺風、規(guī)矩限制。那些拉弦子、敲鑼鼓的人,也是“丑態(tài)百出”。他們給自己定了一個死規(guī)矩:每逢演員唱罷四句,敲鑼鼓的便敲打一陣,然后拉弦子的拉“過門”;再唱四句,再敲鑼鼓,拉“過門”,依此循環(huán)。在當時曾記得有一句話叫“鑼鼓長了無好戲”;意思就是,好戲的‘鑼鼓’都是很短暫的“開場白”。有一次,敲鑼鼓的人只顧看演員唱戲,忘記了敲。拉弦子的人就停下來喊:“敲??!敲啊!”此時,敲鑼鼓的才猛醒過來,慌亂猛敲一陣,弄得看戲人、唱戲人一陣哄笑,當然,農(nóng)村人圖的就是一種農(nóng)閑的樂呵。
記得有一年在小伙伴的拴住的‘邀請下’,去高峪村他姐姐家看戲。這個村子只有200余戶人家、1200多口人,在團長魏樹全的帶領(lǐng)下,村子成立了一個萊蕪梆子劇團(萊蕪偶)。我們來到拴住姐姐家,發(fā)現(xiàn)大門上了鎖。我們正在納悶兒,忽然聽見鑼鼓聲,循聲走去,原來拴住的姐姐正站在南高北地的棚子里唱戲。臺上唱的是《刀劈楊帆》。我還清楚地記得,樊梨花身穿紅襖,背插彩旗,頭插兩根野雞翎,舞著大刀唱道:“人世間只有一男配二女,哪有一女配二男。斬了哪個留哪個,倒叫俺梨花作了難。”我看了半天,原來扮演樊梨花的是正是拴住的姐姐,再一看,他姐夫在敲鑼鼓。令人不解的是,臺上唱得熱火朝天,臺下觀眾寥寥,只有幾個小孩在打鬧著玩。也難怪啊,那時候都是千篇一律的革命樣板戲和編自導的《墻頭記》《喝葉面》《李二嫂改嫁》《王登銀休妻》《萬松山》草頭戲,所以千篇一律的“樣板”沒有了新鮮感,所以觀眾都看膩了。
受文字獄和樣板戲的牽制,戲曲、戲種也只能圍著“階級斗爭和革命路線”走。不變的是“紅線”,改變的是劇種。黃梅戲、萊蕪梆子、越劇、曲劇、京劇、偶劇、梆子、柳琴、秦腔,彈三弦、北京打鼓輪番上陣。
幾十年過去了,現(xiàn)今的新農(nóng)村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電視、網(wǎng)路、微信的普及,人們坐在家里,就能欣賞到高水平的文藝節(jié)目和專業(yè)戲曲專場,可對于現(xiàn)代的年輕人來說,他們是無論如何也體會不到那個時代的文化困乏和大戲情趣的。  

 


 作者朱玉富 聯(lián)系:電話:15550377716 QQ:1052171498
郵箱:zbwbzyf@163.com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