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寄
來源:作者:羅榮青時間:2014-02-08熱度:0次
我十八歲的時候和很多人一樣,喜歡寫詩,喜歡文學(xué),喜歡在一本書里流連忘返。一天傍晚,在一間書店擁擠的人群里看到《文化苦旅》古黃色的牛皮紙封面,就開始隨意地翻閱起來,記得第一篇是《道士塔》。柔和的陽光打在微黃的書頁,這一次的邂逅,讓我記住了一個人的名字:余秋雨。欣賞他文字中的那份厚重與真誠,往后便時時找他的書看,幾乎看遍了他所有的書??吹剿淖詡黧w小說《借我一生》是最近的事,其實這書前幾年就出了,我看的時候,已算遲了。
這書看完之后,我突然想,在煦煦攘攘的世間,每一張鮮活的面孔后面,都有一段故事,每一宗延綿不斷的血脈后面,都有一段傳奇。這些令人震撼或不為人知的愛恨情仇,是時代的饋贈,不論是喜是憂,最終難逃一劫。如果說歷史是一條河,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文革,就是驚險萬分的險灘。余秋雨和他的父輩,不早不晚,趕上這樣一個時代,是命。在滔滔的浪潮中,一個人要逆流奮力而上,是多么困難的事情。所有有所建樹的人們,都有一種異于常人的力量,余秋雨即是如此。
他出生在一個條件還算好的家庭,如果這種優(yōu)越一直維持下去,他將順利地過渡他的青少年時期直到壯年。但是一個人的人生軌跡從來沒有假設(shè),人生在世,有太多的不確定,就像是出生和死亡,我們誰也無法選擇。在時代的巨變中,個人和家庭都漸漸沉下去,沉下去……才華、光榮、個性、夢想都在瘋狂的旋渦里日漸消失,思想獨立心靈手巧的叔叔,因為難于忍受非人的待遇而過早地結(jié)束了年輕的生命。任重道遠(yuǎn)受盡折磨的父親,也一度有過自殺的念頭,但因為上有年邁的祖母,父親還是忍辱負(fù)重地堅守著最后一絲渺茫的希望,他堅信,社會最終會有公平的判決。后來,十年動亂結(jié)束,該平反的得以平反,一切風(fēng)平浪靜,蒼老了面容的老父,卻還擔(dān)心有一天這瘋狂的運動再次席卷而來,因此時時謹(jǐn)慎,事事小心。由此可見文革的疼痛,實在刻苦銘心。最令人敬佩的是他的老祖母,中年失夫,不辭勞苦,勤勤懇懇,一人操持諾大家業(yè)。老年失子,隱忍悲痛,永不低頭,在黑夜里蝸行摸索仍不忘鼓勵年輕后輩。她在命運的狂風(fēng)暴雨面前不卑不亢,儼然是現(xiàn)代的佘太君,余秋雨很好地繼承了祖母剛強忍耐的品性。
在這樣一個風(fēng)起云涌的時代,在這樣一個風(fēng)雨飄搖的家庭,余秋雨作為特定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一代知識分子,注定一生命途多舛。他人生中兩段對他產(chǎn)生巨大影響的求學(xué)道路,都是在極其艱難困苦的境遇下走完的。一次是文革時期,為躲避世事的煩擾躲在奉化半山刻苦鉆研中國古籍,那時他剛剛經(jīng)歷了一次重大的家庭變故,經(jīng)人介紹,他找到了奉化半山的縣圖書館,棲身于四平方左右的斗室,開始了大量的閱讀。另一次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面對全國性的精神饑渴埋頭苦讀歐洲經(jīng)典。這一次也是身居陋室,深居簡出,忍耐孤獨完成了規(guī)模大、耗時久的自學(xué)大行動。兩次自學(xué),生活上的簡陋到了無以復(fù)加的地步,他始終堅信:陋室才有大靜。他的成長道路滿目荊棘,但他以驚人的毅力克服了艱難困苦,克服了悲歡離合。他以錚錚傲骨回應(yīng)蒼天的不公,讓脆弱的生命沒有在最困惑而又璀璨的年華過早消逝。他最終讓等身的著作向世人宣布,生命的尊嚴(yán)是不屈地抗?fàn)帯?br> 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這短暫的一生,只不過是寄居人間,向世間借取立身之地。而人生浮泛,如夢一般。李白說:“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不論世事沉浮,都應(yīng)如文革中走來的前輩們一樣,有著從容面對生活的風(fēng)度,如此,才不枉費向造物主索借的寶貴一生。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