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朝圣
不用旃檀燃佛香,曉來嵐氣自生煙。古人以此句,來詠嘆佛頂慧濟寺。普陀山朝圣,必去之處即佛頂寺。佛頂居高臨下,可一覽眾山。普陀既有紫竹林至盤陀石的自然景觀,又能沿朝佛之道,一路朝拜普濟寺、法雨寺和慧濟寺,可謂一舉兩得。
普陀洛迦山,梵語意“小白花”,既觀世音菩薩說法布道的道場圣地。傳說唐代咸通三年,日本憎人慧鍔來唐求法,請得一尊觀音像東渡回國,船行至舟山,風浪驟起,欲行三次不成,遂行至潮音洞處建寺供奉,取名“不肯去觀音院”,觀音從此便在普陀安身。
一行人乘上客輪,船頭劈波斬浪前行,云煙縹緲的普陀山愈來愈近了??~海云飛海上山,石林水府無塵寰。放眼望去,普陀山猶如綻放東海的一朵美麗蓮花,漂浮在廣袤浩瀚的海面。全島面積12.93平方千米,島形似蒼龍臥海,海岸曲折,氣候宜人。金秋十月,秋高氣爽,普陀山的碧藍上空布滿滾滾白云,形態(tài)各異,虛幻飄渺,更增添了這座海天佛國的禪味與神秘。
登上普陀圣境,從南天門出發(fā),來到觀音跳俯首遠眺,洛迦山的燈塔盡收眼底,四周海天一色,白云朵朵,渾然一幅天然的海上風景畫卷。順山而上,經(jīng)紫竹林、潮音洞、多寶塔,在普陀第一寺普濟寺,瞻仰了慈眉善目的觀音坐像,虔誠的人們跪拜觀音像前,口中振振有詞,膜頂俯拜。寺前,荷花亭的“蓮花夜月”之景,使人很容易聯(lián)想到“水滿波澄月色明,幽香遙拂晚風清”的意境,雖是白晝,可也讓人過目難忘。爾后,一行人乘索道直上到佛頂慧濟寺。那里的景色,更是別有洞天。俯瞰四周眾峰,卻有“一覽眾山小”的氣勢與感慨。峰云纏繞,大海浩淼,碧藍的天穹,雪白的云絮,連成一片??茨巧骄埃[隱約約,在薄霧中時隱時現(xiàn)。建在主峰佛頂之巔的慧濟寺內(nèi),供著釋迦牟尼。站在它神態(tài)安詳,面帶慈祥的像前,我虔誠地雙手合十,默默祈禱普天下眾生,幸福美滿,心想事成,阿彌陀佛,善哉善哉。此時此刻,耳畔仿佛聽到了寺院清晨的誦頌、坐禪、偈樂,聲聲入耳,便更用心地咀嚼著“青燈黃卷,晨鐘暮鼓”的陣陣禪聲。
從佛頂下來,在浩瀚大海環(huán)繞的岸邊徜徉。舉目向海上臥佛——洛迦山眺望,它靜靜地躺在水面上,生龍活現(xiàn),惟妙惟肖。在普陀第二古剎法雨寺,方見佛之瑞氣,香煙繚繞,佛光普照。這也是游人如織、香火最旺的寺廟之一。參天的古樹,裊裊的香火,虔誠的朝圣人流,摩肩接踵,沸沸揚揚。俗話說,“佛祖在上,信則靈”。隆隆的香火升騰,淼淼香煙在寺廟的上空彌漫,陣陣香氣撲鼻,令人不由入廟隨俗,心里暗自許愿,祈求好運常在,夢想成真。冥冥之中,記起明代徐如翰詠法雨寺的詩句:“山與曲處皆藏寺,路欲窮時又遇僧”。這,讓人禁不住仰禪唱嘆了。
哦,普陀禪味濃濃,山也幽幽,林也幽幽,石奇木茂,梵宇林立。漫游其中,山中處處都是景,不由想起清人詩句:“留得崖前水,涓涓蓄萬春”。雖時已至秋,看著煙雨空蒙、秋風蕭瑟、淡若水墨之景,不免也會令人遐想,如果在春季,普陀第一景的“梅灣春曉”,一定會梅花點點,“百花皆后香”了。再向佛頂?shù)纳綆p眺望,佛頂上空的云濤滾翻變幻,云遮霧罩,山峰,籠罩在亦夢亦幻之中。身在山間,這“但見云聚首,便疑至黃岳”的意境,確也會使人產(chǎn)生一種,身置黃山云海的幻覺。我瑕思,如果在冬季,雪后的普陀諸峰該是一派銀裝素裹的景象,那時,便會形成另一景觀——“光照雪霽”的勝景,也一定會令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的呀??上н@次,我們是沒有眼福了。有機會,我還會再上神奇的普陀,領(lǐng)略佛教興盛的悠久歷史,探詢穿越時空的禪宇古跡,體味這一片神圣的佛門凈土。
呵,這海天佛國、蓬萊仙境,吸引著多少善男信女前來朝山,拜觀音、禮圣跡、求榮祿、祈平安,但愿普陀山寺院香火永遠鼎盛,四時不絕,吸引更多海內(nèi)外佛門信眾和觀光游客前來祈拜、游覽,使這一佛教圣地異彩大放,蜚聲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