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的石碾磨
來源:作者:王琳寶時間:2013-09-06熱度:0次
五六十年代,鄉(xiāng)村里石碾石磨隨處可見,鄉(xiāng)親們管這些地方叫磨道或碾道。它們多是依山就勢掏成窯洞,在正中砌上大圓石盤,其上安裝青石磨盤或石磙,以供人們磨面碾米之用。石磨石碾雖然看起來古樸笨拙,甚至有些落后,多靠人力推牲口拉,但加工出的米面原汁原味,吃起來格外香甜可口。
自從村里修了公路架了電,電磨電碾大行其道。先是“一風吹”,用這種機器磨麥子面麩混出,可是蒸出的饅頭不白。后來換成小鋼磨,即可磨出九零面和八五面,蒸出的饅頭又香又白,走親訪友很是長面子。碾米機豎起來有一人多高,上邊是料斗,中間是出米槽,最下鼓著一條長長的布袋,專門收集谷糠。閘刀一合,不大工夫一袋谷子就變成碎金似的小米,煞是省事省力。再后來公社里建起了面粉廠,鄉(xiāng)親們只需把原糧存到廠里,隨時支取米面,更為靈活方便。
或許是一大二公的體制使然,或許是人們樂趨新潮,或許是喜新厭舊,慢慢地,石碾石磨便日趨零落蕭條。有的因為閑置已久,即被拆除,或成為莊戶院中門前的石桌石凳,或被運至場里成為碾麥軋谷的工具。惟有偏遠處僥幸剩下一兩個,也是無人問津,蛛網(wǎng)塵封。同過去人們的爭相使用、碾磨的锃光發(fā)亮相比,恍有隔世的冷寂之感。
農(nóng)村聯(lián)產(chǎn)承包后,石磨石碾偶也派上用場。麥黃時節(jié),有的人家就在石磨上做“年饌”,以嘗新麥鮮香。玉米谷子上了囤,碾新谷米、玉米糝的也有。近年來,城里人開始關(guān)注健康,返璞歸真,青睞起綠色食品,專門到農(nóng)村購買石碾磨加工的米面。腦筋急轉(zhuǎn)彎的村里人,從中瞅到了商機。有的崇尚復古,就把碾道磨道加以整修,買來毛色光溜的毛驢戴上“礙眼”,“得喔”一聲吆喝,毛驢便吱吱扭扭拉起碾磨,優(yōu)哉游哉地繞圈,讓城里的孩子新奇地兩眼放光。有的還土洋結(jié)合,把石碾磨改成電動,既提高了加工效率,又確保了綠色健康,前來訂購者絡繹不絕……
日月如梭,斗轉(zhuǎn)星移。三十年改革開放,家鄉(xiāng)變化日新月異,新農(nóng)村建設(shè)熱火朝天。那些早已淡出人們視線的石碾磨,仿佛古裝戲中的人物一樣,重新粉墨登場。遙想兒時,故鄉(xiāng)那緩緩轉(zhuǎn)動的石碾磨,研磨過多少鄉(xiāng)村的苦澀時光,溫暖過多少父老鄉(xiāng)親的生活。它們像活化石一般,見證著鄉(xiāng)村的前世今生。它們的興衰和再度復出,使人感慨萬端,五味雜陳,同時又在心底泛起陣陣溫暖的漣漪……。
(編輯:作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