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福的唐朝詩人孟浩然
——讀孟浩然《岳陽樓》所感
唐朝詩人老孟,一輩子想當(dāng)官,不成。四十歲赴京趕考,不中。不幸福的孟浩然忒不走運了。他的所思所想,他的憂愁和苦悶,我們從他當(dāng)時的詩作中不難看出端倪?
孟浩然有寫岳陽樓的詩句,亦名曰《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原文是:
八月湖水平, 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 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 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 徒有羨魚情。
譯過來的意思便是:
八月洞庭湖水盛漲與岸起平,水天含混迷迷接連太空。
云夢二澤水氣蒸騰白白茫茫,波濤洶涌似乎把岳陽城撼動。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與槳,圣明時代閑居委實羞愧難容。
閑坐觀看別人辛勤臨河垂釣,只能白白羨慕別人得魚成功。
張丞相即張九齡,也是著名的詩人,官至中書令,為人正直。孟浩然想進入政界,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給予引薦。他在入京應(yīng)試之前寫這首詩給張九齡,就含有這層意思。
詩的前四句寫洞庭湖壯麗的景象和磅礴的氣勢,后四句是借此抒發(fā)自己的政治熱情和希望。
開頭兩句交代了時間,寫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渾然一體,景象是闊大的?!昂?,有包含的意思?!疤摗?,指高空。高空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疤濉敝柑炜??!皽喬濉奔此煜嘟印_@兩句是寫站在湖邊,遠(yuǎn)眺湖面的景色。三四兩句繼續(xù)寫湖的廣闊,但目光又由遠(yuǎn)而近,從湖面寫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籠罩在湖上的水氣蒸騰,吞沒了云、夢二澤,“云、夢”是古代兩個湖澤的名稱,據(jù)說云澤在江北,夢澤在江南,后來大部分都淤成陸地?!昂场?,搖動?!霸狸柍恰?,在洞庭湖東北岸,即今湖南岳陽市。西南風(fēng)起時,波濤奔騰,涌向東北岸,好像要搖動岳陽城似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有的版本作“氣吞云夢澤”),讀到這里很自然地會聯(lián)想起王維的詩句:“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yuǎn)空”。整個城市都飄浮在水面上,微風(fēng)吹起層層波瀾,遙遠(yuǎn)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動。它們真有異曲同工之妙。
面對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橫渡,可是沒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時世,應(yīng)當(dāng)貢獻出自已的力量,但沒有人推薦,也只好在家閑居,這實在有愧于這樣的好時代。言外之意希望對方予以引薦?!皾保傻囊馑??!伴?,船上的槳,這里也是借指船。“端居”,閑居;“圣明”,圣明之時,這里指太平時代。最后兩句,說自己坐在湖邊觀看那些垂竿釣魚的人,卻白白地產(chǎn)生羨慕之情。古代俗語說,“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wǎng)?!痹娙私枇诉@句諺語來暗喻自己有出來作一番事業(yè)的愿望,只怕沒有人引薦,所以這里說“徒有”。希望對方幫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間自然流露出來的。
這是一首干謁詩。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長安,寫了這首詩贈當(dāng)時在相位的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張的賞識和錄用,只是為了保持一點身分,才寫得那樣委婉,極力泯滅那干謁的痕跡。
秋水盛漲,八月的洞庭湖裝得滿滿的,和岸上幾乎平接。遠(yuǎn)遠(yuǎn)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塊。開頭兩句,寫得洞庭湖極開朗也極涵渾,汪洋浩闊,與天相接,潤澤著千花萬樹,容納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實寫湖。“氣蒸”句寫出湖的豐厚的蓄積,仿佛廣大的沼澤地帶,都受到湖的滋養(yǎng)哺育,才顯得那樣草木繁茂,郁郁蒼蒼。而“波撼”兩字放在“岳陽城”上,襯托湖的澎湃動蕩,也極為有力。人們眼中的這一座湖濱城,好像瑟縮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腳下,變得異常渺小了。這兩句被稱為描寫洞庭湖的名句。但兩句仍有區(qū)別:上句用寬廣的平面襯托湖的浩闊,下句用窄小的立體來反映湖的聲勢。詩人筆下的洞庭湖不僅廣大,而且還充滿活力。
下面四句,轉(zhuǎn)入抒情?!坝麧鸁o舟楫”,是從眼前景物觸發(fā)出來的,詩人面對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卻沒有人接引,正如想渡過湖去卻沒有船只一樣。“端居恥圣明”,是說在這個“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閑居無事,要出來做一番事業(yè)。這兩句是正式向張丞相表白心事,說明自己目前雖然是個隱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還是心焉向往的,不過還找不到門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進一步,向張丞相發(fā)出呼吁?!按贯炚摺卑抵府?dāng)朝執(zhí)政的人物,其實是專就張丞相而言。這最后兩句,意思是說:執(zhí)政的張大人啊,您能出來主持國政,我是十分欽佩的,不過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隨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欽羨之情罷了。這幾句話,詩人巧妙地運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jié)網(wǎng)”(《淮南子•說林訓(xùn)》)的古語,另翻新意;而且“垂釣”也正好同“湖水”照應(yīng),因此不大露出痕跡,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難體味的。
作為干謁詩,最重要的是要寫得得體,稱頌對方要有分寸,不失身分。措辭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這首詩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藝術(shù)上自有特色
無獨有偶。詩圣杜甫也有一首五言律詩《登岳陽樓》,被譽為古今“登樓第一詩”,詩篇表現(xiàn)了杜甫得償多年夙愿,即登樓賞美景,同時仍牽掛著國家的百感交集之情,表達了報國無門的哀傷,與孟浩然躊躇滿志的詩篇意境截然不同,不可同日而語。
杜甫在詩中曰: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
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長江南岸,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岳陽樓在今湖南省岳陽市,下臨洞庭湖,為游覽勝地。吳楚即春秋時二國名(吳國和楚國),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一帶。下瞰洞庭,碧湖萬頃,遙望君山,氣象萬千,唐張說建,宋滕子京修。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陽樓記》馳名。
坼(chè)意為分裂,這里引申為劃分。這句是說:遼闊的吳楚兩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乾坤日夜浮,意為日月星辰和大地晝夜都飄浮在洞庭湖上。據(jù)《水經(jīng)注》卷三十八:“湖水廣圓五百余里,日月出沒于其中?!倍鸥r年五十七歲,身患肺病,風(fēng)痹,右耳已聾。有孤舟:唯有孤舟一葉飄零無定。詩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時間是在船上度過的。這句寫的是杜甫生活的實況。戎馬關(guān)山北,意為北方邊關(guān)戰(zhàn)事又起。當(dāng)時吐蕃侵?jǐn)_寧夏靈武、陜西邠(bīn)州一帶,朝廷震動,匆忙調(diào)兵抗敵。戎馬借指軍事、戰(zhàn)爭,戰(zhàn)亂。這年秋冬,吐蕃又侵?jǐn)_隴右、關(guān)中一帶。憑軒意為倚著樓窗,涕泗流意為眼淚禁不住地流淌。
原詩譯過來為:
昔日就聽說洞庭湖波瀾壯闊,今日如愿終于登上岳陽樓。
浩瀚的湖水把吳楚兩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親朋好友們音信全無,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處漂流。
北方邊關(guān)戰(zhàn)事又起,我倚著欄桿遠(yuǎn)望淚流滿面。
岳陽樓位于湖南省岳陽城西,建于唐朝開元四年至開元七年間,建筑高聳,氣勢雄偉。自古以來,這座宏偉的樓宇與武昌的黃鶴樓、南昌的滕王閣,被譽為楚地三大名樓。據(jù)記載,三國時東吳大將魯肅曾率兵萬人駐此,在洞庭湖畔建起訓(xùn)練水兵的閱兵樓。公元716年,唐朝詩人張說被貶謫到岳州(今岳陽),就在魯肅的閱兵樓舊址修建岳陽樓。從此以后,歷代著名詩人墨客經(jīng)過此地都有題詠。李白、孟浩然都有詩留在這里。杜甫借這首詩借景抒懷,寫出他遭受安史之亂后痛苦的心境,也描繪了岳陽樓雄偉壯闊的景象。
老孟想當(dāng)官不成的又一首詩作《赴京途中遇雪》(迢遞秦京道),說明了他的屋漏偏遇連陰雨的窘迫境況,讓我們來讀一下:
迢遞秦京道,蒼茫歲暮天。
窮陰連晦朔,積雪滿山川。
落雁迷沙渚,饑烏噪野田。
客愁空佇立,不見有人煙。
迢遞即遙遠(yuǎn)的樣子。 秦京是京城長安原屬秦地,故稱。 秦京道是指通往長安的大道。歲暮指年終。渚(zhu)是指水中的小塊陸地。 烏即烏鴉。窮陰是指連續(xù)陰天的日子。 晦是陰歷每月的最后一天。,朔即陰歷每月的第一天。
公元726年,38歲的孟浩然游揚州,路經(jīng)武漢,與李白狹路相逢。此時的李白26歲,意氣風(fēng)發(fā),激動的李白寫下了名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也許是受到了李白的影響,也許是自己幾經(jīng)考慮的結(jié)果,公元727的冬,40歲的孟浩然積極地走出了人生的第一步,赴京趕考。途中遇雪,預(yù)示不祥之兆,孟浩然有感而發(fā)。
首聯(lián)“迢遞秦京道,蒼茫歲暮天?!蓖ㄍ┏情L安的路還很長,詩人抬頭看天,滿眼蒼茫。寫出詩人在仕途上積極地邁出了第一步上京趕考,但前途未卜,路途遙遠(yuǎn),真是“又是黃昏獨自愁”。“蒼?!奔仁窍卵┑那罢?,也是作者心情的忐忑的表現(xiàn)?!皻q暮天”點明了時令,暮色蒼茫增添了詩人的幾分愁緒,為全詩定下了情感基調(diào)。題目“遇雪”,但開篇并沒有直接描寫,而是為下文寫下雪作鋪墊。
頷聯(lián)“窮陰連晦朔,積雪滿山川。”成連續(xù)幾日陰天,這雪下得夠大,致使“積雪滿山川”。此聯(lián)描寫了兩個意象“積雪的山”“冰凍的河”與詩題相合,營造了蒼茫寂寥的意境。
頸聯(lián)“落雁迷沙渚,饑烏噪野田?!痹诒煅┑乩锎笱悖瑸榱嘶钪?,在雪地里覓食,但雪實在太大了,茫茫的沙渚無處可覓,仿佛是迷失了方向。一群饑餓的烏鴉積滿大雪田野里嘰嘰喳喳的鳴叫不停。由于滿山積雪,低飛的大雁找不到沙渚棲宿,饑餓的烏鴉在野田里覓食。
落雁應(yīng)是作者自喻,落沙渚是為了覓食,然后再繼續(xù)前行,但落雁卻找不到食物。詩人赴京科舉,也不正像“落雁”一樣迷失嗎?作者在描寫雁和烏的手法上不同,雁落是為了覓食,比較含蓄,沒直說。對烏鴉則直接用了“饑”字,饑餓的烏鴉肯定會嘰嘰喳喳叫,對比很強烈,用意明顯,暗示自己很不情愿參加科舉意愿和科場爭奪激烈的擔(dān)憂。
“噪”字用得巧妙,以聲襯靜,突出環(huán)境的蒼涼?!梆嚍酢边@個意象隱含了愁的意蘊,為“客愁”作鋪墊。暗示詩人對赴京趕考前途未卜的擔(dān)心和茫然。此聯(lián)有版本為“落雁迷沙渚,饑烏集野田?!薄凹笔蔷奂?,突出了烏鴉之多,暗合了詩人愁緒之濃。無論是用“噪”還是用“集”均不失為妙筆。
尾聯(lián)“客愁空佇立,不見有人煙。”詩人把自己當(dāng)“客”,隱隱約約再一次表明了自己這次科舉的不情愿?!翱铡弊謧鬟_的就是茫然?!安灰娪腥藷煛笔菍崒?,實寫的背后是詩人在訴說孤獨。
這首詩寫出了詩人路途之遙,千里迢迢,以鴉為伴的孤獨之愁,以及極不情愿赴京赴考試時的茫然心態(tài)。
作者寫景都是蒼?;璋档?,有一種悲涼的感覺,如同他的心情,進京趕考不知道能否金榜題名,心里高興不起來。